第21: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09年10月09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战天斗地的铁道兵
  为站场建设添砖加瓦

  ———记亭旁镇邵上村村民邵建设

  黝黑的皮肤、淋漓的大汗、满是黄泥的双手,这是邵建设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邵建设是亭旁镇邵上村人,今年55岁。从2008年8月开始,他就投入三门火车站场建设,至今已经一年多。“之前我在江西一家化工厂打了5年工,去年听村里的朋友说,家乡建设火车站,急需一批工人。”邵建设告诉记者,当听说火车站就建在家门口,他想都没想就回来了。 

  邵建设开始做的是铁路站台两旁栏杆的安装工作,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早上从5点半开始到晚上6点半。“那时候工地上我们本地人并不多,我应该算得上火车站建设的第一批三门人。很多工人觉得工作强度比较大,但是我因为习惯了,也不怎么觉得劳累,每天晚上回家后倒头就睡。”邵建设告诉记者,由于担心自己太辛苦,儿子曾反对他到工地打工,但在得知父亲是为火车站搞建设后,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从今年3月份开始,邵建设和他人合伙承包了军用站台的建设,自此,邵建设更忙碌了。从路面硬化到零散工,全都是自己一手包办。尽管工作的时间可以自己调节,但是每天工作的时间和工作量增加不少。特别是进入8月份以后,由于工期紧,工地上又召来30多名邵上村的村民。“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自己本村人干活总是特别起劲,一些别人都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我们都抢着干。大概是因为火车站就建在我们村,大家心中欣喜,都把这个建设当成自己的分内事来做。” 

  在火车站场工地工作到现在已经一年多,邵建设很少有时间好好休息,有时候实在累得不行了,就让妻子做点桂圆汤补补身体。好几次,都是带病坚持工作。“为了不让儿子担心,我告诉他们自己每星期可以休息一天,但事实上,我是一天也没有休息过,不是公司不让我们休息,是我们不想休息。从一开始的一块空地,到现在每天火车都在身边经过,心里很有成就感。”邵建设告诉记者,大儿子在宁波工作,十一火车开通后,他和妻子、小儿子一起坐火车去宁波看他,乘着快捷、舒适的动车组火车,他的心情格外激动。(柯晶贞)

  攻克难关铸丰碑

  ———记甬台温铁路建设者杨银桂

  杨银桂是中铁二十四局浙江工程有限公司的项目总工,2005年11月他和中铁二十四局的一班人来到我县。三年来,他和建筑工人们艰苦奋斗,为甬台温铁路三门段的旗门港特大桥建设挥汗水、洒热血,确保工程顺利完工。 

  当时,杨银桂任旗门港特大桥项目总工,是该工程的技术总负责,主要工作是施工方案的编制、内业资料的汇编和对施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 

  工作中,杨银桂要求项目部员工通过高标准、严制度、细检查、精施工等措施进行质量管理,力争铸造精品工程。在决策指挥上,他坚持及时、准确、果断,在工程管理上,狠抓质量、成本、安全,在工程进度上,加强检查考核,开展劳动竞赛,在工程质量上,实施科技攻关,严把施工各个阶段的质量关。 

  2006年5月,旗门港特大桥工程施工人员已在水中打下6个桥墩,为赶在主汛期之前完成第6个桥墩的最后部分工程,杨银桂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加快进度;实行24小时三班制,不间断进行施工;配足相关设备和人员,并出台奖惩措施。最后,赶在主汛期之前顺利完成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台风天气对工程的影响。 

  “我们做技术管理的还好,最辛苦的还是一线的施工人员。”杨银桂告诉记者,高温时,工人们起早贪黑,一般早上6点起来,下午6点下班,但还是要经受毒辣阳光的“炙烤”;严寒天,工人们迎着刺骨的寒风作业,下班后经常是手脚麻木。 

  为赶进度,工地按照日期施工,任务紧时,一连几个星期都没有休息天,工作人员脑中只知是几月几号,有时连星期几都不知道。杨银桂说,这还是小事,最无奈的是过年过节基本上都能不休息,他在三门三年,就2007年那年春节是回老家江苏盐城过的,其他几年春节,不是开会就是工地提前开工,因此都在工地上过。 

  今年29岁的他,将人生中美好的三年奉献给了甬台温铁路,虽说失去一些东西,但是收获也不小,其中一项就是在三门找到了女朋友。工作忙归忙,但业余时间,杨银桂还是会和一些同事到县城逛逛,2007年10月,经朋友介绍,他认识了海游某商店的一位营业员,并开始相处,直至成为其女朋友。现在,杨银桂在江苏常州工作,她女朋友陪伴左右,两人不久便将结婚。 

  离开三门后,杨银桂来过三门3次,每次一踏入这片土地,特别是看到甬台温铁路的雄姿,他都感慨万千,因为他和工人们的辛勤付出,才使三门人们圆了百年火车梦;因为他和工人们的坚守,才使他们的人生更加丰满。

  杨银桂查看工程进度表

  建设者刘刚的三次感动

  2006年9月,在中铁十四局学习了半年测量的刘刚来到旗门港特大桥施工工地做工组组长。一年多来,他经历了多个没有想到和三次感动,让我们在细微中感受到铁路建设者不畏艰难、艰苦努力的可贵品质。 

  旗门港特大桥选址地质条件较差,如不严密计算和防护,建设的东西容易倒塌,这是刘刚及其班组人员事先没有想到的。但工作必须要做,他们只有更加小心地做好每个环节,宁可花的时间长一点,也要保质保量完成。 

  以前一直在内陆工作,基本没有经历过台风,这几年,通过旗门港特大桥的建设,他们真正“领教”了台风的威力。“没有想到台风要来,什么都得提前做好准备。”刘刚说,2007年台风来临前,他们正在进行其中一个箱梁的混凝土浇注,为赶在台风之前完工,他和工人连夜加班,由于混凝土的浇注时间要求很严格,那天晚上,他和工人们一鼓作气,通宵将箱梁浇注完毕。

  工地上没有想到的事有,让人感动的事更多。刘刚说,他在铁路工地经历的三次感动,让他永生难忘。 

  2006年10月的一天,天下着雨,为完成某道工序,他和工人们计划连夜加班,由于雨天湿滑,加之视线昏暗,有两位工人的胳膊被划伤了,工友们都劝他们回寝室休息,但是他们很识大局,用卫生纸擦了一下伤口后继续施工,一晚上下来,不仅衣服湿透,有一个工人还感冒了。这种为了工期、为了铁路建设愿意牺牲自身利益的精神让刘刚颇为感动。 

  第二次让刘刚感动的事情发生在一个寒冬夜里,同样是加班,因为寒冷,很多人的手冻得快失去知觉,但是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凑在一起相互温暖手脚,同时大家一起聊聊天,讲些开心的事,说些鼓励的话,身体暖和一点后,继续打起精神干活。“看他们这么肯吃苦,那么积极乐观,我真的感觉很温暖。”刘刚说。 

  工人过春节往往不由自

  主,由于工期紧,2006年的春节,每个班组都留下10多个人坚守岗位。大年三十那天,工人们放假,有人清扫房间,有人买来菜肴做菜,有人将对联一张张地贴在每个房间的房门上。饭后,他们挤在合伙买来的一台小屏幕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那种其乐融融的场景丝毫不差于跟家人团圆的氛围,令人感动。 

  刘刚说,2008年,他来过三门一次,还特地去旗门港特大桥实地看了一下,特别有感觉。因为这儿曾是他和工友们共吃苦、同奋斗的地方。他还说,甬台温铁路是全国时速最快,最为先进的铁路,为其付出,就是他最自豪、最欣慰和最快乐的事。

  刘 刚(中间)在工地指导工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专版
   第03版:专版
   第04版:专版
   第05版:专版
   第06版:专版
   第07版:专版
   第08版:专版
   第09版:专版
   第10版:专版
   第11版:专版
   第12版:专版
   第13版:专版
   第14版:专版
   第15版:专版
   第16版:专版
   第18版:专版
   第19版:专版
   第20版:专版
   第21版:专版
   第22版:专版
   第23版:专版
   第24版:专版
战天斗地的铁道兵
新三门专版21战天斗地的铁道兵 2009-10-09 2 2009年10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