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台灶
该来游览游览我们村(海游街道下谢村)的后园道地了。那是个超大的四合院。据传说,这座院子是上几代的“启”字辈太公所造。太公是个踏实肯干勤劳俭朴的庄稼汉,凭着他自己硬朗的身子骨,强健的身体,一双会劳动的手,经过数十年田间辛勤劳作,在供给了一家人衣食之后,年年有余,积累起十多个谷仓的稻麦;豢养牲畜家禽,积蓄了许多银元,于是着手购置砖块瓦片,召集友邻帮助砍伐树木,靠人挑肩扛,从田头地角山脚溪畔搬来大批石头……功夫不负勤劳人,一座颇具规模的大号四合院终告落成。至今已过来了数百年。
四合院与众不同:里面有两个堂前两个天井和四条弄堂,花格子门窗遍布整个道地,建筑风格别有洞天。
正堂前坐东面西,前面辟一个方形的大天井。它的面积相当于16米×11米,鹅卵石铺设,四周为石板沿阶;紧挨天井西侧又一穿堂(没有后壁的堂前),和正堂前一样大小,上头当为二楼,它的南北两侧(确切一点说当为西南~东北)各有一间房屋;两边各连着一条较为宽阔的走廊,各架一道宽阔的楼梯,供几户人家上下楼共用。穿堂及两翼房屋的西侧又有一个狭长的天井,面积为16米×6米左右。南、东、北三边铺石板沿阶,天井则为鹅卵石铺面。那为何天井西侧没有石板沿阶呢?因为那西侧是整座四合院的车门和照墙。照墙高高的,近于两层楼的高度。
从车门进去,那个狭长天井两侧,各有两间屋;两间屋向东紧挨着的是穿堂,从穿堂边上再向东过几间,就是大天井这边了;大天井的西侧为“穿堂”,东侧为“正堂前”;除去正堂前,大天井南、北两侧的房屋位置相对显赫,引人注目,房门窗棂做工精细,敲料也显考究。单扇门的上半部分由180多条用高档树种锯成的细木条有序镶接做成,中央心形成一个菱形图案;图案方正,像个人头轮廓,两个小方孔有如眼睛,正和参观者相视而笑呢。图案外围又套一个大的菱形;菱形顶尖接一个“V”形张角;同样,菱形底尖接一个“∧”形撑码。这样看过去样子倒像个“女”字,肚子里却怀着个菱形方块呢。“女”的胯下三角地带又是半个菱形图案,几分像人的上半个脸;在“V”上又有半张“脸”,露出下巴。两扇门紧连着左右两扇窗,刚好是一间屋的宽度。总之,像这样上半部是花格子的门在整个道地错落有致间格分布,共有12扇。整个建筑拢共37扇花格子门窗。有了这些许花窗,就使得整个儿道地焕发出建筑艺术的光彩!
上述两间屋正好位于大天井南北两侧;这两间屋东面隔壁也有格子窗,正对着正堂前的沿阶。
我顺着沿阶走到正堂前。正堂前是一块方正的平地,两边的板壁,如今仍然不乏光亮,虽由无数块木板拼凑成当初的整堵板壁,但至今仍旧保持着原先的状态,可谓天工巧夺呀。堂前里壁整个儿板壁,也是如此。壁下正中的位置摆放着一张长长的案几,供祭祀时放烛台插香烛摆供品或婚庆等活动使用。案几做工精巧,桌面平坦有如镜面,桌档被做成了屈曲的“卷藤”,巧匠需花十天或半个月的工夫方可完工,时已久矣,然至今仍闪耀着岁月的光彩。
正堂前两边各一间正房,位于整个道地最为重要的地方,能够派得上居住的人,是房中龙头老大。不说别的,就半间堂前楼上的属权,也该为得主享受。
两间正房另一侧各一张大楼梯,也是几家子宗亲共用。楼梯边一条宽阔的弄堂,边上又有两间屋;虽然属于隈后屋,但因后水门光照充足,屋内仍然十分光亮,住着舒服。北边还有两间隈后屋,和前述两间居住环境相同,且都在东墙开的一南一北两处双扇门,这样,即便住着隈后屋,也绝不会有昏暗感,舒适度不赖;而且也使整个道地的人群方便出入。
最后得作个特别交代:后园道地堂前三间屋的二楼,窗门都是一色的花格子窗,长长的一排12扇,像一幅画卷,刷地拉开,不管从哪个方位看过去,都会赠给人们视觉上的轻松享受,也勾起了人们对这位太公长长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