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长琥
春末初夏,新麦未上,稻苗刚栽,正是人间青黄不接的时候,一些薄弱之家,就会为填饱肚子发愁。
很多家庭,去掏还没有大成熟的洋芋。在吃不饱肚子的时候,洋芋杂面,无疑是美食。于是,在家乡就有“嗨啦啦,嗨啦啦,洋芋卵子面掺掺(家乡土音念‘ca’)”。一种吃饱肚子的快感,情难自禁。
还别说,洋芋卵子掺面的滋味,我直到现在都还没有忘记。
新掏的洋芋,不用大,只比玻璃弹珠大一点就好,去皮,整个,煮熟加上麦面,撒上葱花,味道真是好极了。这面条,以肥肉熬出的油最好,板油次之,猪肺油也成。现在很多人把熬油之后的猪油渣,叫成“狗屁猪油渣”,含轻视在里面。其实,他们不懂猪油渣的妙处。一镬洋芋卵子面,有没有猪油渣的点缀,味道那是天上地下的差别。在这里,猪油渣对于洋芋卵子面,绝对是点睛的。
这个时令,百物生发,虽然粮食紧张了,但大量的时鲜蔬果出产了,青菜芥菜等叶菜远去了,芹菜也渐次不最当时,但细蚕、川豆、山笋等露出了头角。
早晨,从菜市场走过,摊位上如绿宝石般的细蚕、川豆,如黄龙玉般的剥皮山笋和剥皮玉米,还有洋芋,都让我食指大动,口水叠流。尽管昨天有买,还是忍不住诱惑再买。为了这黄色和绿色的诱惑,我会去买轻易不买的猪肥肉,熬油得渣。
细蚕,是家乡人的叫法,大名是豌豆,别名荷兰豆、雪豆、回鹘豆、耳朵豆等。原产于环地中海地区和阿富汗的地域,现在世界各地都有栽植,鲜种子、嫩尖、嫩荚都可以食用。
川豆,也是家乡人的叫法,大名叫蚕豆。它的种植历史很古老,也是舶来品,原产地为地中海沿岸、亚洲西南和非洲北部。读过《太平御览》的人都知道,它是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的。
蚕豆好吃,它的花更好看,不管白的紫的紫红的,都有圆黑点儿在上面,看上去活脱脱是人的眼睛。不管你看不看它,它都盯着你看。被这么多双眼睛盯着看,还真有些不好意思。但它们实在太过美丽,让我又忍不住。因此,当蚕豆开花时,我总会嘴里哼着“蚕豆花儿香呀,麦苗儿鲜”的歌曲,不断地去看去欣赏。
山笋,家乡人叫它“山上黄鱼”。黄鱼,是海里的鱼珍,现在一般人可吃不起。把山笋和黄鱼并列,可见山笋在家乡人心里的地位。
这些时鲜很好吃,烧法却简单,就是如我这样,根本不谙厨艺的人,也会烧出好的味道。细蚕和川豆,烧法差不多,猪油煮沸,撒上细蚕,或川豆,加上腌菜或山笋,也可以两种同炒,切记要放上猪油渣。也要切记,不能用素油炒。那样,就无味得很。
在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细蚕同鲳鱼同煮,美妙不可方物。如嫌鲳鱼太贵,也可以买新鲜的其他海鱼同煮,味道却是差不到哪里去。
春末初夏,真是个吃货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