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红色中国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1年05月31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炮火中穿梭的老报人
图为肖木在接受记者采访后,为《新三门》题词
  本报记者  柯晶贞  任平

  肖木,原名邵全墨,1921年出生于亭旁镇邵家村,先后在《新华日报》、《大众日报》、《解放日报》担任重要职务。1985年离休后,仍在上海记协工作,期间为上海市新四军研究会撰文。

  “提着脑袋”办报

  在上海仙霞西路一个幽静的小区,我们找到肖木的住所。穿着一袭浅蓝色中山装,满头银发却精神抖擞的老人,似早已等候在门口,让人倍觉亲切。“你们远道而来,辛苦辛苦……”话说间,老先生将我们让进屋内。

  肖木的家,打理得井井有条,一如他说话般条分缕析。虽是满头华发,但他的举止却十分麻利,与91岁的高龄仿佛相去甚远。在客厅坐下后,老先生沉思片刻说:“你们来电话预约时,我就开始琢磨,好几天了,不知道讲些什么给家乡的读者听。思来想去,还是说说我们当初的办报条件吧,或许对你们年轻人有所激励。”

  从1941年负责《苏中报》校对工作,到1985年从《解放日报》离休,肖木见证了中国报业发展波澜壮阔的二十世纪上半叶、新旧政权交替、改革开放三十年等重要时段。

  上世纪40年代初,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最艰苦的时期。在烽火连天的日子里,办报条件的艰苦程度亦可想而知。那时,《苏中报》编辑部设在师部附近的如皋县,肖木所在的印刷厂安家在如皋北面东台县海边荒滩上,与编辑部相距六七里。

  这样一来,送样报就要穿过敌人的封锁线。为保证样报安全送达,一般都选择在夜里送。印刷厂可谓是孤军奋斗,上不靠领导,下无军队保护,仅靠几枚手榴弹自卫。可以说,那时每出一期报纸,都要经历一次残酷的洗礼。

  “相比现在的条件,我们那时是‘提着脑袋’办报。一旦敌人来袭,我们就要立刻转移。”想起战争年代的坎坷,肖老眼眶有些湿润。1943年,为躲避敌人的反扫荡,肖木指挥印刷厂职工,将铅字装箱深埋入地,上筑坟堆,竖以白幡。同时,还将印刷机器拆零,丢入水塘,并让人员分散到百姓家中隐蔽。

  见证《解放日报》诞生

  在炮火中办报的日子,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

  1949年,解放军进驻上海后,肖木在上海军管会文管会办公室担任秘书兼党支部书记,并进入中国最老牌、最有名的申报馆,筹划创办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

  时隔60多年,肖木仍清楚地记得第一份《解放日报》出报的那天是5月27日。“那天晚上,我们所有人激动得不想睡觉。社长范长江和我们一起从编辑部跑到印刷车间,等待第一张《解放日报》的诞生……”肖木动情地回忆道。

  “其实我算不上真正的报人。因为我的文化水平有限,从始至终都没有当过记者。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年代,我的岗位始终在印刷厂。”尽管如此,和报纸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肖木,始终保有对新闻工作的一份独特的情感。

  在接触的众多优秀新闻工作者中,曾经的领导与同事范长江是肖木敬佩的人。《解放日报》创办初期,肖木和时任解放日报社第一任社长范长江共事一个多月。尽管时间不长,但范长江严谨的工作态度让肖木记忆犹新。“出报的时候,无论多晚,范社长总是亲自到印刷厂来检查工作。有时碰到重要的新闻,他甚至和我们一起通宵达旦加班。”     (下转第6版)  (上接第1版)

  身退心不退

  1985年,肖木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他告诉记者,晚年是学习的大好机会。有人认为,人都老了,学习没什么用,不评职称、也不多发工资什么的,但离休后肖木一直没有停下学习,他把工作的精力转到了学习和运动方面,20多年从未间断过,这让他倍觉人生充实。

  肖木的晚年生活可以总结为四句话,“精神有寄托,手脚有着落,心态不衰老,生活讲科学”。老人认为,欢度晚年,重在一个“欢”字,颐养天年重在一个“养”字。老年人要想欢度晚年,心态调整很重要,不要认为晚年是风烛残年,其实人生百年,晚年依然是人生重要的阶段。如果说青年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那么晚年是芬芳诱人的陈酿,而心态对于养老很重要。

  肖木认为,养生也要注重动静结合。多年来,他一直坚持每周三天半时间去打乒乓球,从未间断。生活在上海这样一个交通拥挤的大城市,他也会像年轻人一样挤公共汽车外出。而静下来就是读书、练字,每天坚持练字数小时,让他的笔力未减,而练字练的是大脑,让他保持耳聪目明。

  如果不是他自己说出年龄,外人很难看出他已91岁高龄。除了右耳的听力近年有所下降以外,他面色红润,思路敏捷,与人侃侃而谈。不禁让人感叹:“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寄语《新三门》

  肖木告诉记者,少时离家参加革命后,很少有时间回三门看看。离休以后,曾多次回到生他、育他的故乡。眼看家乡发生的变化,他由衷地感到高兴。他回忆说,最近一次是2008年,回到母校——县实验小学。当他从校史室看到儿时伙伴的一张张照片时,激动不已。

  临别时,肖木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对办好《新三门》提出建议。他说,县级报纸要在贴近读者上下功夫。进入信息时代,人们不再满足于信息的简单传递,更想知道信息背后的信息。所以,报纸要减少泛泛而谈、炒冷饭式的长篇文章,多发些有独到见解的评论,从不同角度挖掘新闻题材,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新闻事件。年轻记者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多关注老百姓所关注的,将新闻触角深入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

  肖木谆谆教诲,最为重要的是,无论何时,要牢记新闻的生命是真实。他说,每每看到报纸上、电视上曝出假新闻事件,他都会感到痛心。他说,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者安身立命之本,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奉行的职业道德,要切记。

  采访结束,肖木握着记者的手说:“希望你们有机会常来坐坐。”话说得相当认真,记者真切地感受到一股力量,这是一位老人温暖的力量,也是老新闻工作者给予新闻小辈的力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民生新闻
   第04版:教育
   第06版:红色中国行
   第07版:专版
   第08版:关注
山至高处人为峰
在炮火中穿梭的老报人
新三门红色中国行06在炮火中穿梭的老报人 2011-05-31 2 2011年05月3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