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么感觉,就觉得活着苦”,钱绒强调。因丈夫外出打工,这个常年独自生活的农村妇人在守望中饱受贫困的折磨,一年下来和女儿一起买衣服的钱只有区区两三百元。丈夫的不归,使她失去生活和精神的伴侣,尝尽人生的孤凉。于是,她学会了拒绝——拒绝倾诉,拒绝接受貌似的关切、平等、互爱。
这是浙江女作家方格子走访湖南、贵州、浙江等多地农村留守妇女后写下的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这几年,“关爱留守儿童”、“关爱外来务工人员”的温暖行动渐渐开展起来,即使没有全面普及,却也激起了社会关注的涟漪。但在这背后,留守妇女的命运却少有人问津,甚至被完全淹没在喧嚣的世俗生活中。出于知识分子的正义良知与社会责任感,方格子关注着这些被世人忽视却依旧艰辛活着的留守妇女。她希望,她的书能够将温情传递给这个被冷落的群体。
或许,更多的人只是把这些当作故事来看,而作为故事的记录者——方格子,她亦是书中的一大主人公。透过她的双眼,冷静客观地刻画出这些留守妇女的起居生活、所思所想。她说她无法还原遇见她们时的气候和温度,但读者却可以感受到其传递出的难以言说的悲凉感。
这些女子,在最美好的年华里,穿不到最美丽的衣裳,与丈夫相隔两地,饱受相思之苦。“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农耕时代百姓最为美好朴实的愿望,穿过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却成了这些农村妇女不敢奢望的美梦。她们中,有的丈夫外出闯荡落得债务缠身,公婆将错归咎于她,她又被邻居嘲讽不会持家,一切人事的疏离让她感到生活在一个孤岛上,她甚至宁愿丈夫病了回来,愿端茶送饭伺候他,只要他在自己身边;有的为生一个儿子而不顾生活压力生下六个儿女,看着自己的孩子像饿死鬼一样大口咬苹果时,觉得嗓子口堵堵的,心烦之时甚至动过想掐死几个的念头;有的决绝地喝下农药撒手人寰,不顾及尚未成年的子女;有的则表露了自己灰寂消沉的想法,觉得活着就是等死;有的信奉主,认为活着的时候,一家人不能在一起相亲相爱,只要全家信奉主,等大家离开人世、去了天堂,便能在一起了……她们,不求荣华富贵,只愿在这短暂的人生中少点颠沛流离、少点磨难,能和家人相依相守在一起,足矣。
无限的绝望与忧伤是整部书的基调,就在读者也随之迷失在漫漫孤独哀伤中时,作者又带给我们了一丝温暖与希望。在方格子的笔下,有乐观勇敢面对惨淡生活的露露,她对妈妈的鼓励让人感动得泪眼婆娑——“妈妈,你要坚强,我一定会报答你的。”“我们家一定会好起来的。”“妈妈,阳光照下来,我也有份了。”“妈妈,你在家真好,每次想到家里有个妈妈在等我,心里就特别幸福。”有打算带着在农村呆了一辈子的父母去外面看看的何大姐,她认为这总比待在家要划算;还有醒悟到女人要好好爱自己的叶晖,她说等女儿到镇上读书后,打算去县里学点美容知识,然后找份工作重新生活。
这悲凉与希望有意无意地交缠错杂,可见作者的用心良苦。她所展现的早已超出单纯地呈现留守家庭的生活与生存状态,一种深入人心的拷问与追索唤起每一个阅读者的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看了这本书,或许,等你下次乘坐火车,面对车道内堆放物品的农民工时将不再心生厌恶,而是涌现出深深的同情与理解;或许,当你下次在美容店做按摩,面对技法还不够成熟的外来务工妹时,你将不再抱怨;或许,当你下次签收快递偏迟、快递员大汗淋漓时,换来的是你的一句关怀……或许,你会因他们而想到留守在农村等候着他们归去的妻子、母亲、女儿,而你的温情会传递给他们。而这,便是作者写此书的初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