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人文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01月05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岔路口三岔村

  ● 吴善敏

  早年的三岔村,四周环河,仅有三条路口出入,是名副其实的三岔路口,故称三岔村,是古时南来北往的必经之路。有人曾经问过我,三岔村与四岔村是隔壁村吗?我无语……因为,三岔村是三门县,四岔村是临海市,两者路途遥远。

  它曾经是独立的行政村,历史上几度反复撤并,最近一次是2020年与上敖村合并,成为现在的龙潭村三岔自然村。现有1000多人口,海健公路穿村而过,既靠山又临海的三岔村,南边山清水秀,北边与蛇蟠景区隔海遥望。

  在我还是孩童时,清晰地记得,村外靠近现在的公路边,有个瓦窑墩自然村,住的是李姓人。真正的三岔村,村内进出只有三个路口,一是南边“台门头”,二是西边“桥头”,三是东北角“老爷殿后”,其余四周是一条小河环绕全村。小河名叫隔河,河水向南,经路廊山脚小溪连接到“前门塘港”,小河西边、北边方向,分别有两个口子与“后门塘港”相通,村子前后两个湖面以前最宽处有近百米。

  时过境迁,三岔村早与瓦窑墩连成一片,围绕全村的小河不复存在,南北走向穿村而过的水渠,就是原先小河10多米宽的外河原址。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得而知,但是三个岔路口的小地名,还是一直沿用至今。

  三个路口名称各有故事,让我们慢慢还原一下原貌。

  东边台门头,原先这里建有台门,所以叫台门头,边上曾建有台门头屋,供守台门的人员居住。走进台门头,浮现在眼前的是一条用青皮石子铺就的街道,在我少年时,曾经保存完好的石子路,绕过黄岩屋四合院后墙壁,约100米路长,一直延伸到三角坵。据老年人说,以前街道还要长,曾经在这条街立市,是农副产品、南北货交换的集散地,现在石子路面不见踪影,代替的是水泥硬化路面。

  据说黄岩榜眼喻长霖,在围垦榜眼塘时,住在台门头里黄岩屋,夜里台门头挂着红灯笼,有骑马坐轿过往路人,都会自觉下马落轿,有的还登门拜访喻榜眼,这是我听王姓后人说的往事。

  西边的桥头,是名副其实的一座小桥,横跨小河东西,所以叫桥头。尤其在夏天炎热季节,黄昏来临,经一天劳作的人们在桥边洗澡,除去污泥汗水和疲惫,除去洗衣服之外,还是好多人的纳凉之地。即使现在没有桥,村民们依然习惯叫此地为桥头。

  村庄东北角,原建有全村唯一的老爷殿,类似于祠堂。老爷殿里建有室内戏台,两边有厢房,规模不小。后壁墙外就是河道,我读小学就在老爷殿里面,儿时曾和小伙伴们,经常爬上拴在沙朴树下的小船里面,摇摆玩耍。早前,这里与新屋四合院相连,全村人的大食堂就在这里。走过石板铺就的桥面,经过博眼塘塘角头、下港塘岸,通往繁荣村。而今,这石板路早已成为老一代人心里的记忆。

  若干年之后,还有人会记得三岔村的来历吗?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人文
   第04版:专版
隐秘的葫芦田村
百水千山脚下过
风光“旖旎”里田湾
三岔路口三岔村
新三门人文03三岔路口三岔村 2024-01-05 2 2024年01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