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下午,记者来到沙柳街道的辉旺水产品有限公司,看到一条笔直的水泥路通往养殖基地,一口口养殖塘整齐地排列着,绿色的钢丝网与塑料薄膜则覆盖在塘口上方,技术人员正在对水温、水质进行检测。
据该公司技术总监黄继周介绍,从2011年开始,公司投入1000多万元,相继建造了25口高位池精养塘和育苗池配套设施,并购买了钢管、钢丝索、塑料薄膜等材料,建起伞式钢架温室大棚。而自实行工厂化养殖南美白对虾以来,公司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设施化养殖一般都会进行高密度养殖,这对水质要求很高。”黄继周告诉记者,养虾先养好水,养殖基地内都有专门的过滤池、沉淀池、蓄水池等设备,为的就是保持水质干净。另外,公司专门投入200万元购买了一套锅炉设备,用于塘内加热增温,调节水温,更有利于水产品的生长。
近年来,随着沿海开发加快,许多养殖滩涂被围垦或被其他海洋开发项目所占用,海湾面积不断缩小,加上“种改养”政策限制,养殖发展空间紧缩。针对这一不利因素,我县把发展设施渔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通过科学规划布局,加大政策扶持,完善服务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果。
截至目前,全县设施渔业面积约9000亩,接近养殖总面积的5%。其中,三门湾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台州金潮渔业发展有限公司、三门辉旺水产品有限公司、浙江豪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已建成1230亩高位池设施化养殖基地,生产效益是传统养殖的10至20倍。
“我们这几年,设施渔业做到土地利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资源利用与产业优势相结合,进行合理布局规划,加快无公害养殖基地的推进。”县海洋与渔业局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陈丽芝告诉记者,该局已全面实施设施养殖面积三年倍增计划,争取设施渔业三年内发展到2万亩。
另外,该局还建立渔业首席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分级分项目对口联系制度,注重与浙江海洋水产研究所、宁波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加强在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等各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同时,以渔业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为重点,对农(渔)村青年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