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在高枧,与吴岙村仅五里路,小时候看电影,去过,却没祠堂印象,也一直没怎么往心里去。
2007年春,全县搞宗祠普查,我负责亭旁片,走过各村50多个祠堂,才觉得祠堂的建筑,学问大。为此,我钻研过一会,也了解到好。由于时间紧,去吴岙祠堂的同仁也没详细提及它好在哪里。结果我给全县各村散落的祠堂概述时,也没提吴岙祠堂。
这次为吴岙老街,我特地去了一趟吴岙祠堂,顿时心中一惊。因为吴岙祠堂的大门面朝正西,这在以朝南聚居为主,东西走向腹地里,是极不常见的。向住在祠堂附近的老人打听。一个90岁的老太,虽说不清具体原委,却说:“这个祠堂啊,老太公建的时候,是真士,祠堂中间铺起皇道,与别处祠堂就不一样。”说得我好想好想进去拜访,可惜铁将军把门。
等找来看管老人,里里外外细研过后,我觉得吴岙祠堂的最大特色就是它的门楼。至于朝西而建的原因,是因风水学上说:“弹虾地,兜水起,大兴大发勿用提。”吴岙村座落在由西向东的吴岙溪的冲积塬上,地形呈拱弧状,像弹虾背,朝西建筑村宗祠,正好是兜着溪流顺流接口,按风水学自然是活地,吃用无忧,利于生长发达。至于铺皇道什么的,其实也就是打开宗祠正大门后,可直接把轿子抬到祠堂天井中。
对比后,吴岙村祠堂在这方面的建筑特点,我认为,远没有亭旁石滩村、芦田山郑家村保存完好。
但吴岙村祠堂的门楼好,好在两大方面。首先是建筑特色鲜明,它采用的是重檐翘角的亭台式样,而又避开了一般重檐建筑中承重问题总是依托于廊柱支撑来完成而造成耗材、碍眼、占地方等不足。它取消了支柱,通过调动周围组件,集体分担承重问题,这在我国古建筑中,极为罕见,至少我是从未看到过的。站在门楼前,仰看重檐,它主要受力在穿桁的榫头上,通过反接星斗组群,再由一根小支柱直通串连后,斜向传送到门前的户对上。可以说是将直立式的云头户对摆设,巧妙地当作了磉子来承重,使各个看上去毫不相干的组件浑然一体,融洽到一处。不得不让人惊叹,古建筑中力学运用的精巧,造型艺术的多变。
其次是门楼的各项功能齐全,比方说门当、户对等散件,也一应俱全。门当,可说是古代庭院大门建筑中的一个特殊标识。它嵌在门楣上方,由正六角形的方木或者圆木凸现(若大门建筑以石料为主,这标识也有用石质料的),上涂油彩图画,或写上吉祥福寿等祝语。一般门当的个数运用,是有讲究的,按二、四、十二之数来显示三个等级。简单来说,门楣上按两个门当的,表示五至七品官员;4个门当的,即为四品以上官员;12个门当的,应是亲王以上的品级了。换句话说,即便是皇亲国戚,不是封王的也不敢建三开门,嵌12个门当的。
户对,它是支撑门框、门轴的石质构件,在建筑学上称“门枕石”,即俗称门墩、门座、门台、门鼓和石鼓。但是宅院地位的象征。如:户对的形状用圆形的,即表示为尚武人家;方形的,就是崇文的人家;也有不圆不方的,说明这宅院也没出什么文武特殊的人家了。正因为门当和户对,有着这样一种标识性的作用,因此在古代男女谈婚论嫁中,也就有了“门当户对”的说法,表示双方家庭有门当和户对的就是社会地位相等。吴岙祠堂的正大门上,饰的是4个门当,属三开门12个门当数,依凭的是吴氏始祖季礼公至高无上的特殊地位。季礼公本是春秋时期吴王梦寿的第四个儿子,在兄弟传国中,他以礼让而成一代君子,门第高洁,吴岙祠堂供放他的画像,门当也自然可嵌12个之数了。
从吴岙祠堂的门楼建筑来看,吴岙村不愧为我县西部一个古老的大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