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个“苦命”人,婚后接连丧夫丧子。再嫁后,又遇丈夫早早离世,三儿子因病早夭。残酷的命运没有压垮她,她将满腔柔情寄托在革命上,倾注在受伤的解放军战士身上。在那烽火岁月里,只要在三门的任何地方说起这位“革命老妈妈”,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就是来自亭旁老区南溪的“三五外婆”林玉英。
林玉英是勇敢的的女人。1948年,“三五支队”把林玉英家所在的长石下作为活动的联系点。一天,游击队员姜步云在夜行军时被毒蛇咬伤,为给战士疗伤,林玉英把他说成是自己的女婿。白天,姜步云藏在离林玉英家不远处的岩洞里。到了晚上,林玉英就让儿子把姜步云背回茅屋。后来,又有几个打仗负伤的伤员被送来长石屋养伤,此时林玉英的儿女也都参与了照顾伤员的行动,分别上山采药、送水、送饭、放哨。
按照南溪一带的习俗,女婿称呼丈母娘须按外孙的辈分叫“外婆”,姜步云便叫林玉英“外婆”,后来“三五支队”的战士们来来往往的都亲切地喊林玉英“外婆”,由此,林玉英便成了“三五外婆”。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也正是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对亭旁老区游击队围剿最频繁的时期。经常有游击队的伤病员得到林玉英的成功掩护。
一天,林玉英正在山上打柴,游击队成员杨捷在反“围剿”中,腿被国民党军队击伤,一拐一瘸地从山下跑来,眼看山下敌人越逼越近,林玉英急中生智用砍下的柴堆盖在杨捷身上。当国民党追上山后,没有发现受伤的游击队员,便凶狠地问林玉英,“喂!老太婆,有没有看见刚才有人从这里经过?”林玉英镇定地回答:“有是有一个穿黑衣服的人,是不是你们要找的?”“对对,就是他,他在哪?”“好像是往那边方向跑了,跑得太急,我也没看清。”说罢,林玉英随手指了一个方向,把敌人引开,最终杨捷成功获救。
现年72岁的南溪老人梅长根告诉记者,“林玉英对待‘三五支队’的每一位战士都很热情真诚。战士们到她家,只要缸里还有半升米,也要烧给战士吃,还不时地去伪乡长梅长乾的家中要粮。”林玉英多次进梅长乾家“借粮”,不仅仅是为了粮食,实际上还做了许多争取梅长乾觉悟的革命思想工作。
据梅长乾妻弟陈莫琦说,民间一直流传着梅长乾“楼上藏着共产党,楼下接待国民党”的说法。那是在1946年,国民党获知亭旁老区游击队的动向后,集结了台州地区的国民党军队主力对亭旁老区的游击队进行“围剿”。
几百人包围了当时整个南溪乡,一家一户的进行查抄。当时游击队员们在林玉英等老乡们的掩护下被分散隐蔽南溪的各个偏僻的岩洞、山坳等地方。而“三五支队”的4名主要领导人则躲藏在梅长乾家的阁楼里。
国民党军队查抄了整整一天都没有发现共产党的蛛丝马迹,最后来到了唯一没有被查抄的伪乡长梅长乾的家中。此时,梅长乾的妻子杨玉兰刚刚生完孩子,在家里的二楼坐月子,林玉英此时作为梅长乾家的保姆负责照顾杨玉兰的生活。
国民党军队在梅长乾家中翻箱倒柜一番好找,最后把目光瞄向梅长乾的阁楼。正在这危急关头,林玉英镇定地说道:“老总,我家主母在坐月子,进去会对你们不吉利的。”但是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要进去看看,就在他们踏入屋子的时候,林玉英轻轻地摇醒了熟睡中的孩子,孩子嘹亮的啼哭声打消了国民党军的疑虑,使他们怏怏退出。
正是林玉英的这种胆大果决,机智英明的性格,多次成功地掩护了游击队的秘密行动,保存了革命的火种,为最终的解放三门做出巨大贡献。
林玉英最小的儿子梅长田回忆自己的母亲时说道,母亲在当时还有一项工作,那就是地下交通员的工作。“当时长石下只有我们一家人,离亭旁镇有10多里,山冈上全是茂密的大松树,母亲就行走在这条曲折难行的小路上,到亭旁赶集,顺便打听各种情报。”
1949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浙东游击纵队奉命解放三门县城。为了确保战役万无一失,林玉英奉命以探亲的名义进入亭旁,与有意起义的国民党军官俞良广取得联系。后来战役进行顺利,敌军指挥员被击毙,分队长俞良广起义成功。由此可见,林玉英是一个优秀的地下交通员。
从一位含辛茹苦的母亲到受人爱戴的“三五外婆”,从一个与命运抗争的山区女人到受人尊敬的“革命老妈妈”,林玉英身上留下了多少岁月痕迹与历史的印记,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真善美的呼唤与人性的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