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1年的6月25日,从海游出发到亭旁,改建中的道路坑坑洼洼,却宽敞无比,两侧是崭新民居,尤其是气势宏伟的火车站,难免让人诧异,80年前,这里可曾真的发生过暴动,可曾真飘起过“浙江红旗第一飘”。
快到亭旁集镇中心,就望到不远处有座小山,山上直挺挺地矗立着一座碑,在苍松的掩映下,若隐若现,看得并不真切。近了,才晓得这是鹤山,山下有隐鹤庵,山上有亭旁起义纪念碑,古典和现代交融,形成独特的山水风景。
鹤山其实不高,循着水泥路,拾阶而上,俯瞰四周,亭旁尽收眼底,抬头仰望,亭旁起义纪念碑就在大片苍松间,呈“锥字型”,碑身刻有“亭旁起义纪念碑”七个深红大字,为张爱萍将军所题。
碑边立着好些个花圈,都是各机关单位缅怀先烈时敬献的。果真是,英雄业绩,彪炳史册,流芳百世,后人不忘。
“1928年5月,我党策动亭旁区千余农户,据南溪、聚丹邱、组农军、攻任家。当月26日,占亭旁,毁田契、斗豪绅……”读着碑身上关于亭旁起义的相关介绍,热血顿时沸腾,心也早已跳到1928年。
80多年前,正直而有抱负的包定回到家乡,在亭旁桂林初级小学任教。而这只是他的显性身份,他真正的工作,则是同反动势力做斗争,发动农民暴动,夺取亭旁区政权。
自被委派为亭旁区书记以来,他秘密组织“穷人会”、“壁虎社”;开办训练班,吸收党员、培养干部,组织平民夜校,利用文娱活动,进行革命宣传和鼓动。
当年5月,亭旁、海游、珠岙、桑洲四区党代表会议秘密召开,鉴于“南溪事件”,决定提前举行暴动,建立红军指挥部,包定被选为总指挥。23日夜,在曾经领略过血与火的丹邱寺,180多名武装农民在包定率领下,冒雨进军任家。24日凌晨,火烧地方豪绅的房屋,打响了亭旁起义第一枪。
二
城隍庙和鹤山很近,可说是互相贴着的,下山就是城隍庙,近些年,这座宏伟壮观的建筑经过几次大动“筋骨”,变得气派且金碧辉煌。而随着亭旁红色广场的建设,就更显得卓然不群。
重檐翘角,蟠龙石柱,雕梁画栋、青砖黛瓦……如今的城隍庙为典型的仿明清建筑,平时的香火并不是特别旺,可遇到集市日,这一带就聚满了来自四方的乡民,变得特别的喧哗和热闹。而当我迈进城隍庙时,也仿佛听到了1928年的那股洪流,在这里涌动,发出滔天之声。
任家村打响第一枪后,农民武装,激情澎湃,热血贲张,何去何从,成为包定、梅法金等年轻领导人需要当机立断。在这种危急情况下,包定等人作出一项又一项决议,那此后一夜,又是风雨如晦,波涛暗涌。
漫长的黑夜终于过去,5月26日拂晓,农民或身背土枪、洋枪,或手持长矛、短剑、红缨枪,无一例外地佩戴着红布,向亭旁集镇进军,向城隍庙进军,200多号人的激情点燃了成千群众的激情,他们紧紧跟随着革命队伍,向前冲,向前冲。200多号人的热血也浇灭了土豪劣绅的抵抗妄想,他们闻风而逃,就怕逃得还不够快。
很快,未经战斗,农民军就占领了亭旁。此时,千余群众汇成革命洪流,和武装部队一起齐集城隍庙。包定宣布立即解散当地所有反动机构,并庄严宣告亭旁区苏维埃政府革命委员会成立。包定任苏维埃政府主席。
紧接着,在城隍庙大门口升起一面镰刀斧头大红旗,革命委员会向群众出示布告,逮捕反动豪绅。接着,为欢庆新生的红色政权,举行了盛大游行示威活动。这是中共土地革命时期发动200余次起义中的一次,也是我省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整条亭旁街沸腾了!整个亭旁区沸腾了!整个浙江省沸腾了!
三
亭旁起义纪念馆距城隍庙很近,转过一个弯,直走几步,就到了,在熙熙攘攘的闹市中,它显得特别安宁,也特别肃穆。在这片喧嚣中,我跨进了亭旁起义纪念馆。很雅致的一栋房子,木门、石子、浮雕、石像,一切都显得那么古朴淡然,又仿佛神圣不可侵犯。
这曾是亭山小学旧址,是包定上课讲学的地方,如今为承先烈遗志,教育后人,亭山小学重新整修,更名为亭旁起义纪念馆对外开放。纪念馆为两层两进砖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展厅面积250平方米。大门上方挂“英烈千古”匾额一方;馆内陈列文物除了照片,资料之外,还有大刀、长矛、红旗等实物。这几年,曾经大修过几次,纪念馆也更为规范。
为什么会选择在1928年,为什么会把起义安排在亭旁,为什么会在蒋介石的老巢发生这样异乎寻常的暴动?在这里,我终于找到了答案,一张张文物资料向我展示了我所想要的一切。
这一年,北伐结束,中华民国在形式上完成统一。而这一年,我党召开“八·七”会议,确立了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总方针。根据会议精神,浙江省委成立了暴动指挥中心———浙东工农革命委员会,并制定了《浙东暴动计划》。
这年3月14日,中共浙江省委在上海召开扩大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央参加,并在会上作全国政治状况的分析报告,提出“浙江党的工作前途仍是武装暴动夺取政权的前途”。并通过一次次会议和缜密分析,决定把武装暴动安排在宁海。在此大背景下,包定被组织安排回到亭旁,“屈尊”当一名教师也就顺乎自然。
在包定的领导发动下,“大刀和土铳对旧世界作出了无情的批判”,“热血和智慧掌握了历史转折的契机”,“从此,这东海之滨的崇山峻岭,世代赤贫的山夫村民一律染上了红晕。”
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要问亭旁起义的星星之火在哪,谁都不会否认是在南溪。正是因为南溪事件,成为了亭旁暴动的直接导火索。
沿盘山公路,绕好几个圈,终于见到南溪村,在群山环抱中,它显得特静谧,村口竖一块大石碑,书有“亭旁起义首发地”几个大字,颇有气势,绕村小溪潺潺而流,村内则旧房新居交错陈列,依旧保留大量老宅,依稀有几分80年前的风貌。
这是个“名人”辈出的村子,曾有受世人瞻仰的梅盛,参与亭旁起义的热血汉子梅其彬、梅其广,还有颇具传奇色彩的“三五外婆”……更让人称道的是村里的后人,并未忘却这些“名人”,专门建个历史传统纪念室,供后人瞻仰,今年还装饰一新。
梅长恕居住的四合院就在附近,这是一个在农村算得上气派的四合院,青砖石墙,却深锁大门,只依稀看得到庭院的布置和房间的格局。但那子弹穿梭而过、大刀砍中大门的痕迹却完好地保存下来。
梅长恕长期霸占族田60亩,这引起了梅其彬、梅其广的不满,他们要求梅长恕交出这族田,而在1928年清明节这日,族人喝清明酒,村民梅其慎在酒席上当众揭露了梅长恕的这一行为。
梅长恕拔枪怒视,语带威胁,脸上挂着几分嚣张、傲慢;梅其慎却是临危不乱,与其正面而视,脸上带满坚毅、果敢。周边族亲则面面相觑,不敢吱声,空气在瞬间也变得停滞。
这最终引发了次日晚上的围困,我想象着彼时的情景,梅其彬义旗一举,百余受尽苦难的村民,把梅长恕的院子团团围住,时间持续长达二日三夜,这就是亭旁起义的导火线———南溪事件。最终,梅长恕遁逃。而“南溪事件”促使了整个起义计划的提前,成为了革命暴动的导火线。
梅其彬的墓在村边,杉树相伴,青竹遮荫,却正好能看到南溪村全景,我想,他地下有知,看到他为之奋斗的理想,今日终于实现,必然非常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