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家中幺子,所以对父亲的印象也不是特别深刻。关于父亲的形象很多都是通过母亲的讲述,才在心中勾勒起来的。”三门早期党组织领导人蒋如琮的儿子蒋明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家中一些父亲和一山、柔石、潘元寿等人的老照片以及父亲亲手撰写的自传都在文革时被毁,现在家里也没有什么父亲留下的东西。”在蒋明诚的眼中,自己和兄弟姐妹是在一个缺乏父爱的家庭中长大的。父亲为大家而抛小家,终年不在家中,回家一次也是匆匆忙忙走了。
蒋如琮,字瑞青,号瑞卿,1898年出生于三门县善岙蒋村。1922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1925年参加反帝爱国的“五卅运动”。1925年9月转学到上海大学攻读社会学。时逢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由林泽荣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后又由戴介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思想激进,崇仰瞿秋白和邵力子。
1926年夏,蒋如琮从上海大学毕业返回家乡。看到家乡落后的面貌,决心为家乡人民做贡献,在多方努力下,1926年9月10日,宁海中学正式开学。此后,他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和“八一”南昌起义。1927年12月,蒋如琮和林迪生一起来到天台发展党组织,并建立了中共天台特别支部,任党支部书记。在天台、宁海一带活动(三门当时属宁海地区)。
据了解,那时党的中心工作是农民运动。在包定、蒋如琮等人的努力下,宁海地方农运工作发展迅速,并得到了浙江省党委的重视。1928年5月,中共浙南特派员管容德受省委指派来到宁海,要求尽快展开“武装斗争”,而蒋如琮、包定、包昭华等认为条件尚未成熟,表示异议。但最终起义爆发,因条件不成熟而失败。起义领导人或被杀、或被折磨至死、或亡命天涯,蒋如琮先撤至上海,后转赴南洋群岛。
后,蒋如琮历任《光华日报》主笔、甘肃省政府秘书、南京中央警校讲师兼秘书、国民党第三战区学员总队政治指导员等职,却因为多次“资共反蒋”,遭国民党政府驱逐、迫害,幸得到邵力子多次解救脱难。
1949年,解放前夕,蒋如琮辞去南京中央警校一切职务回乡,以其在国共两党高层中的威望和影响力,为三门解放作了大量的统战工作。据解放后三门县第一任副县长梅法烈回忆,1949年2月,俞圣祺和他在蒋如琮的陪伴下与健跳“海角大王”仇灼华进行谈判,目的是通过仇做好沿海地区的工作,巩固三门县城的解放,扩大胜利成果。经两天谈判,仇灼华缴出机枪三挺,步枪百多支。
1958年,蒋如琮被定为“右派”,按坏分子处理,开除公职,流放到甘肃省夹边沟劳教农场。
“那一年当时我只有11岁,母亲要求家中的3个兄弟姐妹一同前往甘肃去照顾父亲,她说父亲曾告诉她,孩子长大了就要走出去闯荡,不能一直待在母亲身边。于是我的3个哥哥姐姐———蒋明训、蒋明谦和蒋明慧就踏上了前往甘肃的火车。”他追思着父亲流放后,家中的情形说着。
“困难时期,父亲在甘肃常常忍饥挨饿。于是家里将一袋米粉,就是大米炒熟后再磨成粉,邮寄到在甘肃的劳改农场的父亲,但却被退回家,这时候,我和妈妈才得知父亲去世了。”蒋明诚眼神有些黯淡地叙述着。
“从母亲口中,我们觉得父亲是一个耿直的人,参加革命工作的时候就天不怕地不怕。纵观父亲这一生,从青年时代开始,他就见证了整个中国革命历史。他把自己的一生、把全家人的一生都投入到革命事业中,没有享受到一天幸福的日子。”蒋明诚沉声说道,在劳教农场,父亲还写了一封信回来,说要好好改造自己的思想,出去之后为人民服务。叫家人不要伤心,毕竟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愿望实现了。
1979年5月8日,中共甘肃省委统战部145号文件撤销蒋如琮右派坏分子处分,恢复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