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诺
青山如黛远村东,嫩绿长溪柳絮风。
珠岙镇,位于三门县西北部,距县城12公里,地处上三高速和甬台温高速、天高线与甬临线34省道交叉点,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镇域面积83.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39万,辖79个行政村。
重点整治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探索创新基层治理……近年来,珠岙镇在做好传统产业破旧立新的同时,充分挖掘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崭露头角。此外,强化“大治理”理念,高水平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新时代,新征程。如今的珠岙,既有工业重镇的殷实家底,又有绿水青山的傲人颜值。站在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上,珠岙镇胸有成竹、蓄势待发。
该镇党委书记梅方展表示:“我们将坚持开放开发、创新赋能、组团发展、整体智治,主动服务和融入三门建设‘科技型、生态型、湾区型长三角卫星城市’的战略部署,奋力打造‘产业升级示范镇、城乡融合先行镇、绿色发展样板镇’,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全面开启珠岙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破茧成蝶
传统产业迸发新活力
驱车从县城驶向珠岙镇辖区,沿途橡胶企业星罗棋布。
珠岙镇是三门橡胶企业的发源地,是三门县老工业基地。珠岙橡胶产业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家庭作坊”,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块状集聚。截至目前,珠岙镇从事橡胶制品相关的生产企业有100余家,从业人员超6000人,工业总产值高达20亿元。
作为传统产业,橡胶产业发展面临低、小、散、污的窘境。为此,自2017年4月起,该镇坚决向“散乱污”开刀,全力打好“查、拆、治、关、转”组合拳,倒逼橡胶行业整治提升,累计拆除“散乱污”企业216家,整治提升125家,关停搬离25家,淘汰提升10蒸吨以下燃煤小锅炉125台。
一系列铁腕整治,不仅消除了安全隐患,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还改善了生态环境,迎来了橡胶产业的“破茧成蝶”:2018年上半年,珠岙镇完成规上工业产值5.93亿元,同比增长10.41%;地方财政收入4645万元,同比增长35.42%;制造业投入6295万元,同比增长197.1%;其中技改投资5066万元,同比增长162.35%;珠岙镇被列入省“10+1”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试点。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大幅提升,更加坚定了珠岙镇破旧立新的步伐。该镇坚持破立并举、堵疏结合,加快园区平台建设,推进资源集约利用。一方面,对岭口、方下洋两个老旧工业小区进行改造提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消除企业生产安全隐患,同时,持续深化“四大”走访活动,帮助企业解决招工、融资、供气、排污、房产证补办等方面难题32个,以精细化服务引导企业规范发展。另一方面,建成黄坦洋、界溪等小微园区,引导前期整治中拆除的企业和优质小微企业入园发展,目前黄坦洋科创园和省级橡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已投入使用,入驻企业12家,预计年产值可达5亿元。珠岙橡胶小微企业园(界溪区块)一期7家企业入驻投产、二期加快推进;吴岙小微园建成,正在招引合适企业入驻;溪东铆钉科创园获省级重点产业项目立项批复,目前主体结构完工,预计年内可投产。
“传统产业不是经济发展的‘包袱’,而是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更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打好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组合拳,全力打造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示范区,为全县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提供更多珠岙样本、珠岙经验。”该镇镇长方洋伟如是说。
聚焦康养
乡村旅游闯出新天地
相较于工业发展的日新月异,珠岙镇的绿水青山却仿佛从未改变。
眼下正是春暖花开季节,在珠岙镇竹墩村的竹林中,经常可见三三两两挖笋的村民,清新雅致的竹海生态绿道上,游客的嬉笑声不绝于耳,而在竹海吾家民宿建设现场,工人来来往往,一派忙碌景象……该村拥有竹林近2000亩,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山清水秀,空气宜人,是个“天然氧吧”,吸引了一批批讲究养生的游人前来“吸氧”。
无独有偶,珠岙“小西湖”也是游人如织。“小西湖”位于珠岙镇石马、樟树下和下洋村之间,长达2公里。湖水碧波荡漾,时不时可见三五水鸭在悠闲畅游。两岸古树弯腰,竹叶低垂,宛如画中。2020年3月27日,珠岙镇在“小西湖”景区开展了“疫去春来 亲子觅春‘小手牵大手’出去走一走乡村旅游推广活动”,通过亲子互动、农产品展销等形式,为珠岙的乡村旅游“赚吆喝”。“小西湖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可以玩水,可以踏青,还可以自助烧烤,非常适合亲子游。”游客章先生赞道。
此外,仙人峡漂流也是珠岙乡村旅游的一大“卖点”。仙人峡漂流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规划总长3.5公里。一期工程(三门段)地处珠游溪上游,投资1200万元,起点位于临海与三门交界,终点位于珠岙镇岩下徐村和小桐岩村交界,水道全长2.2公里,共有10个落差点,总落差约50米。穿上漂流服,在宽阔的河道中跌宕起伏,沿流而下,一路向东,两岸风景尽收眼底。刺激新潮的漂流项目给小山村带来了人气。“我们的开放时间从每年的五一持续到十月底,客流量可达5至10万人次,最多的时候,一天有600多人次前来漂流。”仙人峡漂流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近年来,珠岙镇依托多宝讲寺、毗奈耶寺“静心”文化资源和高枧村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定公故居纪念馆、昙猷文化广场、 奈耶寺二期、康养中心、沿溪景观带等项目建设,融合仙人峡漂流、小西湖等山水自然资源,打造三门西部以静心修心为主题的文旅康养小镇。
“珠岙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接下来,我们考虑把仙人峡的漂流、竹墩的民宿以及高枧两寺的智慧心园、小西湖等景点串点成线,打造静心休闲颐养圈,建设绿色发展样板镇,进一步提升珠岙乡村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该镇党委副书记张海波告诉记者。
整合资源
基层治理实现新突破
珠岙镇是老工业基地,集镇常驻人口5.4万人,其中外来人口1万人。近年来,该镇以“党建+”与“四个平台”建设融合为抓手,实施“五头工作法”,进一步强化“大治理”理念,不断推进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高水平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矛盾纠纷实现断崖式下降,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为切实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该镇有力整合党建、社会治理等资源,全力服务镇村党员群众,着力打造“1+34+N”党群服务全覆盖体系。截至目前,镇级党群服务中心和金胡洋、胡周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两新”党群服务综合体已投入使用。设立党代表工作室,将党代表日常履职与基层治理结合起来,参与基层治理化解矛盾纠纷,成功化解矛盾纠纷23件。
而早在2016年,该镇就对职能相近、职责交叉和协作密切的日常管理服务事务进行归类,完善相关机制,整合工作力量,形成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四个功能性工作平台,实现数据互通,覆盖社会治安、百姓诉求、群众生活等方面。同时,该镇还积极为信息平台扩容,做好平台与平安通、流管通、房管通、食安通、河长通等方面的信息“嫁接”,做到“能纳尽纳”,实现问题及时发现、处置有方和管理高效,真正将服务送到群众的身边,有效提升了基层行政效率和治理能力。
据统计,2020年,该平台共收集各类苗头性问题信息近2.2万件,受理矛盾纠纷348件,化解327件,接待来访群众1929人次,响应预约服务54次,有效推动了全镇的和谐稳定发展。
此外,该镇建立“珠岙镇村级代办清单制度”,实现“群众办事不出村”,设立企业代理工作室,实现“企业办事不出镇”,真正在优化服务上下功夫,力争做到“只进一扇门”“一次不用跑”。
下一步,该镇将继续巩固、深化、提升党群服务中心和“四平台”建设,形成“网格全覆盖、工作无缝隙、服务零距离、管理无漏洞”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实现“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不断提升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