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人文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04月26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夜行湫水山
  ● 程亚军

  密密层层的参天古树荫蔽,山脊里缠绕着的藤瀑清凉。我等10余人组成的队伍,起程上山俯拍城市的夜景。汽车在山道上兜兜转转,约莫经过近百个弯道,赶在天黑前,抵达回龙庵。

  山上成片的木头小屋,一幢幢呈鱼鳞状密集分布,金光闪闪的样子,宛如江南的小布达拉宫。晚饭毕,散步至后厅,竟见一气势宏伟的新建庙宇。寺庙与庵堂同名,一样唤作“回龙”。只是这早年兴旺的庵堂已经不见了尼姑的身影,而新兴的寺里却香火兴旺。

  寺里的住持和尚正在门口处煮茶待客,有人慌叠叠进了大门,问他在何处可以求签,他指了指一楼的大雄宝殿。那人从他煮茶的茶台上拿了一个没有削皮的梨子就大口吃了起来,急匆匆下到一楼。后又洗了洗手上的果味和甜腻,点上香烛,开始求签。在摇下一个下下签后,她不甘心,终于第二签摇到上上签。

  那人再折回二楼师傅煮茶的地方,她并没有要师傅解签,师傅竟向众人劝善起来。师傅说:“在庙堂前,用力摇着签筒的女子,心里必定浮躁。女施主,一个女人最大的成功就是辅佐自己的丈夫。”她对道:“师傅你是不是觉得一个女子,晚上不待在家相夫教子做饭,而不食人间烟火般跑到这高山上拍照片,就是不顾家?”师傅笑而不语。那人继续说,你可能从我吃梨子不削皮、摇签筒震天响等种种细节中,判断出我的脾性和困惑了。

  没错,那人,那个冒冒失失的人,就是我,这是我第一次和出家人谈经论道,后来竟然变成了我在了解他的过去。他9岁在山上剃度出家,在山下一个村庄里,还有兄弟姐妹等众多俗事会来麻烦他,以及他的种种困惑。出家人尚且有诸多的割舍不断,更何况我们。

  这算是夜行的一个前奏吧,毕竟也是发生在湫水山上的,我不应该略去这些,也不应该隐瞒自己骨子里的小迷津,告别师傅,我也算是放下了心里的一些执念,开启继续登山之途。

  稍后,众人到了第一个点,是能俯瞰整个县城的山头。我该有很多年没有看过夜景了,印象中看过的夜景也早已经褪色模糊,一个是没闲时,二个是没雅致。看夜景有讲究,你是在什么样的年纪和谁一起,你上山的目的是什么?比如今夜,就纯粹是拍照。这既是目的,也是借口。目的是自己的,借口是说给别人听的,用了什么样的借口,达到了什么样的目的,最后都是享受一个过程的过程。今夜的夜景特别亮堂、特别不可多得,让你愿意从头到脚将每一个被关闭的毛孔打开透气。你想小小地撒娇一下,矫情几句,年近四十,做些与年纪不相符合的行为,松弛的脸庞会在暗夜里显得狰狞,只得作罢。但若此时一阵异常的响动,野兽从柴草丛里钻出来,我们害怕到彼此紧紧拥抱,那该多好。

  当然,这也仅仅是意象,脚下的实景已经延伸到了分岔路,车行到这里已经没有了路,风的响声却是异常的大。我们把车停下,把全部的车灯打开。有人在车灯前跳起了轻盈的舞步,有人点亮了一根烟,让袅袅的烟气在车灯的照耀下,飘散跳跃。阵阵强劲的风继续吹来,山上的雾气升腾起来。雾气是有形的,也是透着香气的,人被这陌生的清新味道撩拨着,眼前的一切都消失了。但你又是摸不着她的,一叶障目、一雾迷眼,你总会在该清醒的时候醒来,急匆匆地抽离雾境,继续来时规划的路径。嬉嬉闹闹间,竟已经步伐轻盈地登顶湫水山了。

  这是最后的顶点,与第一个点之间隔着好几道山,真是换了一个山头,山下的风景也变换得大不相同。此时,山下出现的一个不夜城,被路灯围成一个个大大的矩形。由于走得太远,我们已经分不清哪里是哪里?有人说看这建筑规模,那里是滨海新城,也有人说那里是核电站,还有个同行的老师说是他的故乡赤头。

  身处如此的高度,我的内心新奇与茫然并存。就好像第一次攀登家门口最高的山,找到自己家的房子,全村的建筑变小了,第一次觉得家的遥远又渺小。此时,我竟萌生了应该夜夜行走在这里无人处,让思绪泛滥,让俗事远离的念头。

  我为这样的念头欣喜,又为这样的念头担忧。无论多么留恋山间的风景,但我们不能回头,山谷下才是我们的家园,肉身飞驰向前方,身后,响起回龙寺脱离俗世的晨钟声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人文
   第04版:专版
我的读书观
夜行湫水山
稻蓬杜鹃红
新三门人文03夜行湫水山 2018-04-26 2 2018年04月2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