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书与读书是我的嗜好。每当双手摩挲着心仪的书籍,体验阅读带来的喜悦,心中总有一种奇妙的满足感,好像智慧的甘露流到亟须滋养的心田。
我的老师雪漠先生(中国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曾写过一篇文章《不读书与心灵死亡》,里面有几句值得我们深思的话:“ 我曾发过一问:既然不读书我们死不了?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
没人知道,不读书的人虽然肉体上不会马上死去,但他们的心灵却可能被愚痴地侵蚀而死亡。
当然,那种死亡过程是缓慢且不易察觉的。你会在不知不觉中经历那种死亡。等死亡真的降临时,你就会认为那些喜欢读书的人真是幼稚,却不知道自己的心已经死了。
每个人都需要面对这样的问题:心灵死亡。当今社会被各种“成功学”所裹挟,谈论的话题都“钱权”“名利”或是“房子”“票子”,仿佛没有这些东西你就注定是个“失败者”,很少有人去关注心灵、人格、道德操守等这些看似很虚的东西。以为只有那些实在东西,自己才能抓住,才属于自己的,才能获得满足感!真是这样吗?让我们看看《红楼梦》中《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古人已经发现了这种智慧——所有物质的东西不过是因缘和合之物,只要其中的某个条件发生了变化,事物就会发生变化。所有以物质形态呈现在你面前的东西都必将会消失,所以你根本抓不住那些我们看得很重要,实实在在的东西。而我们的心却总是被这些外在的东西所干扰,永远得不到宁静。当你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久而久之,你的内心世界就会像无人耕种的田地一样,长满荒草,不知不觉间堕落、萎靡、消极。而要使田地里不长满荒草,唯一的办法就是种上庄稼。在我们的心灵种上智慧的庄稼,方法只有读好书与修身。作为教师更要去读书,如果连自己本身都不去读书,如何让学生读书,自己没有躬身亲范,学生哪能信服。我们承认现代化的社会竞争激烈,学校与学校竞争、老师与老师竞争、家长之间竞争、学生之间竞争,所有体现竞争结果的数据就是学生考试的成绩。这种压力摆在我们面前,老师几乎没有时间去读书。改作业、上课、备课、写反思、写计划、忙着应付着各种各样的检查。这些工作填满了我们的时间。怎么解决?每个人的客观情况都不同,很难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但我想,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你自己本身要有一颗“想要读书的心”,这样一个“愿力”才行。只有主观的动力,才能克服客观上的困难,否则很难解决。这里要注意的是这颗“想要读书的心”不能夹杂任何功利的色彩、不能带有完成任务的心态、不能设定一个结果。读书本身就是一个结果,它和做题考试不一样。读书本身就是一种情趣,你不能用那些考核的东西去破坏它,否则读书这样的行为就会变成另外的一种枷锁,使你产生烦恼。读书本身就是一种修养,是给自己做的,而不是给别人看的,千万不要把它当成一种作秀的手段,和你渴了就要喝水,饿了就要吃饭一样自然。
英国作家毛姆曾说:“阅读既不能帮你获得学位,也不能助你谋生糊口,不能教会你驾船,也不能告诉你如何发动一辆故障的汽车。但它们将使你的生活更丰富,更充实,更圆满而感到快乐,如果你真能享受这些书的话。”
读书就是一种自然的享受体验。
诚然读书很重要,但是选择什么样的好书更加重要。如果选择不当,阅读那些能增长你“欲望”“功利”等这类书籍,就会使你堕落、消极、萎靡、人格和价值观扭曲。相反阅读那些有大智慧,能传播“真”“善”“美”,能代表人类情感,且积极向上的书籍,会使你的人格变得伟大、包容、有审美能力、丰富你的精神世界、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不会陷入集体无意识,并能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价值!
老师们往往更加关注的是一些本专业或者实用性、目的性很强的书,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教学水平或者想能在极短时间就能收获到知识。这并没有错,但是仅仅关注这些很“实”的书是不够的。选择书的种类就像我们的饮食结构一样,如果仅仅单一摄取某一类食物,长此以往身体必将出现问题,营养学推荐我们,要谷类、肉类、蔬菜、水果等等要多方面摄取,才能供给身体所需的养分。读书也是这样,选择书目种类要全面而不要单一。
对于那些文史哲思、大文化、心理学、中医等那些看似很虚,没有实效性的书籍很多人是不屑去碰的。其实这些书籍虽不能让老师们评上职称、不能增加收入、不能带来荣誉,但就是这样看似很虚无用的书籍,其中隐藏着真正的大智慧,有利于心灵,塑造灵魂,让人身心健康。这些书才是真正起到无用之大用的功效。
比如历史、哲学、心理学这些书能让你有另外的一种眼光看世界,有另外的思维模式,有不同于其他人的思想深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文学和诗歌散文会让你的感情更加丰富,甚至让你与那些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感受到他们的生活的快乐,感受到他们生存的艰辛。这些作品能让你存在于无数个不同的世界之中,去体验不同的生活。那些大文化的书籍比如我们的传统文化书籍,能让你得到一种大智慧,指导我们如何做人做事。我们常常说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就是告诉人与人交往的一个“度”的问题。读读《老子》《庄子》,很多不顺心事情就会坦然处之,一笑而过。读一读中医方面的书,不仅知道如何养生,根据大自然天气、节气的变化而调节身心,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感受身心的愉悦。身与心相互影响,当心理有些问题解决了,身体某些方面的疾病也就自然消失了。毕竟现在医疗费也很贵,自己学点中医,也许是另外的一种理财方式。一笑!
多读读以上那些类的书籍,其作用远远不止于此……
我们现代人太忙了,每天都是在吸收那些“有用”的东西,这些有用的东西把你的人生填满了,没有给自己留下一点从容、自由的空间,甚至没有安放自己灵魂的处所。不要把人生填得太满,留出一点空间,人才能会更幸福些。
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与意境。
比如中国画与西方画不同,西方画更侧重写实。了解中国画的朋友,都知道中国画有一个特点就是留白。唐代诗人王维的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种意境和柳宗元的《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画中怎么表现?只能通过留白,让观者自己去体悟那种寂静的大美。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有时,自己的感受,比文字能呈现的更美。最美的东西在心里。
当你多读一些“无用”之书后,自然就会体悟到“无用之大用”。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自己亲自体会才会感受到另一种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境界。
留白天地宽。当我们有了留白的智慧,人生的天地才会变得更加宽广,更加自在。 当我们多一份从容,少去一份急躁,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