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为止,《异形》已有多部电影,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首部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撒手不管后,完全走出了各自不同的风格。虽说四部曲的四个导演都是大师,但詹姆斯卡梅隆将第二部拍成了动作大片,丢失了第一部的神秘气质;大卫·芬奇的第三部融入了宗教色彩,让其充满神秘感,却也稍显无聊;第四部则换到了法国导演让-皮埃尔·热内手里,将《异形4》变成了一场光怪陆离的表演,剧本实在是差强人意。
直到2012年,雷德利·斯科特重新导演了《普罗米修斯》(异形前传),异形系列再次开启。时隔五年,雷德利·斯科特带来了《普罗米修斯2》,也就是这回的《异形:契约》。
看完整部电影,我觉得异形对雷德利·斯科特来说,简直是轻车熟路,电影的定位十分明确,无论是结构、桥段,还是严肃主题的戏份比重都无可挑剔。这之中,既有令人紧张刺激的追杀,又有着严谨的逻辑推理,一个看似荒谬、异想天开的期望下,暗藏着创造与谋杀的严肃哲学主题。
该片故事设定在《普罗米修斯》10年之后,满载2000名殖民者的“契约号”飞船在飞往殖民星球的途中突发意外,并在修复过程中意外接收到了外星传来的神秘信号,这个信号中包含了只有人类掌握的信息,大家一番探讨后,决定前往信号源星球一探究竟。殊不知,那里埋藏着一经触碰就释放异形寄生病毒的孢子生物。
斯科特借助《普罗米修斯》和《契约》构筑了一个以“创造和毁灭”为内在逻辑的奇异链条:工程师族创造了人类,随后又意图毁灭人类,人类创造了生化人,但以奴役驱使后者为目的,生化人则培养了异形并幻想着自己能成为造物主,而处在链条最底端的异形却最凶狠残暴,可以回过头来毫不犹豫地毁灭造物主和人类。
在T.S.艾略特的名篇《普鲁弗洛克的情歌》里,诗人曾这样说过:“总会有时间,总会有时间,装一副面容去会见你去见的脸;总会有时间去谋杀和创造。”这句作为《异形:契约》的脚注最合适不过。法斯宾德所扮演的生化人大卫,一脸人畜无害,却为了自己的绝望与希望,创造着新的异形体,在充当造物主之时,同时也剥夺了他人生存的权利。
不过,这部电影还是留下了一点遗憾,电影用了太多笔墨着力描写这两个生化人之间的戏份,《异形:契约》中的人类角色可能是系列之中最没有存在感,也是形象最不丰满的一部了。除了女主角外,其他配角几乎没有性格上的过多旁枝细节,偷懒一般地将船员们两两配对,省去了很多构建人物的过程,但也都是一个接一个的领便当,杀青回家。不过瑕不掩瑜,《异形:契约》拥有近乎完美的导演技巧,令人咋舌的世界观设定与扩展,当然还有冷入骨髓的血腥、黑暗和惊悚。
此外,电影的结尾非常耐人寻味,其实电影设置的反转很明显,很容易被猜到,但耐人寻味的是当大卫骗过所有人、掌控了飞船时,他选择播放《诸神进入瓦哈拉》钢琴曲,一个生化人,在除掉自己的创造者后,是有着即将成为伟大造物主的满足,还是创造一个全新纪元的期待呢?
(影评人 陈 宇)
▲网友短评
最后一刻
在我看来,《契约》很大程度上是《普罗米修斯》的后传,虽然它从生化人角度,对创造者创造物进行一系列的拷问与哲学思辨,但在无形中也丧失了《异形》系列太空船舱里渺小人类与未知深空怪物搏斗的窒息紧张感。
OST 1988
将一部太空恐怖片拍到这种程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电影里一个个智商在线,没有特地作死,没有意气用事,一切显得合乎逻辑,就这点来说,已经是很多恐怖电影无法企及的。希望接下去的《异形》系列还能继续保持。
莫妮卡
初中时无意之间看了《异形》,结果吓得连做几晚噩梦。现在去看,却找不到以前的那种感觉,仔细一想,才察觉到电影少了当初的那种恶心血腥的场景。说实话,相比以前几部,这部里面恐怖的场景太少了,这点令我有些失望。
最爱小笼包
用一句话概括,这部电影主要讲的就是一个生化人靠努力成为女娲的故事。生化人大卫为了自己畸形的爱,杀掉了伊丽莎白博士,对人类的失望让他产生能自己创造一个不一样种族的希望,随后残杀人类。虽然这部电影相比之前少了很多虐杀场面,但在逻辑和伦理方面更有看头,似乎那么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大卫的歪理之中。然而电影在细节处理上却有许多可以吐槽的地方,比如船员不做防护措施就下飞船是什么逻辑?就为了给感染一个理由?
□影片速递
《雄狮》:影片根据畅销书《漫漫寻家路》改编,故事源于作者萨罗·布莱尔利的一段真实经历。五岁时,萨罗在印度的火车上不小心与家人走散,他在加尔各答的街头流浪了几个星期,之后被送进一所孤儿院,并被澳大利亚的一对夫妇收养。25年后,他开始凭借隐约的记忆,用谷歌地球去寻找过去的家。
(6月22日上映)
《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电影打破《变形金刚》系列的核心故事,重新定义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人类和变形金刚开战,擎天柱失踪,拯救未来的关键就埋藏在历史的秘密之中,那是地球上变形金刚的历史。拯救世界的责任落在一支非同寻常的队伍身上:凯德·伊格尔、大黄蜂、一位英国爵士还有一位牛津大学教授……(6月23日上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