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朗读者》“告别”这期节目后,我被节目里面诗意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浓浓的人文情怀所感动,不禁深有感触。
节目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嘉宾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他回忆了与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将自己和父亲的一段真实经历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和笔触中,完成了《草房子》一书的创作。读着这本书,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对童年、对父亲的告别与怀念。正如他自己所说:“这世间所有的文字,都在做着同一篇文章,那就是生离死别。”
想来,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在经历着“告别”吧!清晨,我们告别昨夜的星辰与梦境;傍晚,我们告别今天的阳光和雨露。我们告别春,走近夏;告别秋,走向冬。告别昨日的忙碌与悠闲,告别过去的喜悦与哀愁。因为这一切几乎天天存在,所以我们从不觉得这是一种离别,也很少滋生出离愁别绪。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的方式有千百种,但总逃不开“哀伤”二字。“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是君臣之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朋友之别,“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恋人之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那是阴阳之别……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离别都是沉重的。有时候,我们可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可以“道一声珍重,那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可以像古代侠士一样道一句“后会有期”,也可以豪迈地“劝君更尽一杯酒”。离别,总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记忆中,最难忘的是求学时与父母的告别。稚嫩的我背着行囊走在弯曲的山路上,然后站在马路边——所谓的车站,等着那辆驶往县城的班车。母亲则远远地伫立在村口张望,那目光里有牵挂,有不舍,也有希望。有时,母亲会忽然想起家里还有东西没捎上,便折回去从家中又带来一袋子吃的。怕车子要来,急急忙忙地赶到“车站”,送我上车。记不清有多少次的等待和离别,我们在告别和团聚中不断长大,父母却在一天天地衰老,但他们深情的目光依然注视着儿女,不忍离开。现在的我终于明白了龙应台在《目送》里的那句话: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们的缘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最痛苦的是亲人离世的诀别。记忆中有三次诀别,因为不期而至,令人痛彻心扉。前年,亲爱的舅舅患了癌症,被查出时已是晚期。他躺在医院里,一天天地消瘦,癌细胞不断地侵袭着他的身体,每天痛得坐卧不安。我去看他时,帮他轻轻地揉揉肩和腹,他总会勉强笑道:“舒服些了!”不料才一两个星期,他就撒手人寰。噩耗传来,悲痛不已,没来得及作最后的告别,是我最大的遗憾。
第二次诀别是老公的姐夫——顶好顶勤快的一个人。他平日里总是笑呵呵的,从不与人生气。家里的脏活累活总是他第一个抢着干,换灯泡、修水管样样能行,是我们家的“及时雨”。谁料天有不测风云,去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走了他的生命,甚至还来不及和妻女说上最后一句话。小姑哭得死去活来,我们在场的亲人也无不落泪。
不想,不料,我们还没从伤痛中完全走出来,家里又遭遇了一场诀别。我最可亲、最可敬的公公,在二月的一个清晨突发心肌梗导致脑死亡,当救护车赶到,早已人事不省。在重症监护室极力抢救,但已无力回天。想到我们再也吃不到他做的可口饭菜了,再也看不到他每天在门口目送我们离开了,再也听不到他对孙子的声声呼唤了,我不禁悲从中来,眼泪一滴一滴地掉下来。为什么,为什么就这样不告而别,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您紧闭的双眼,为什么不肯睁眼再看看我们,哪怕最后一眼?您走得这么决然,告别的方式如此突然,这让我们是多么的痛心和无助啊!
有人说,最难过的不是你要离开,而是我要送你离开。诀别是最伤痛的告别,留给生者无尽的思念和泪水。这样的诀别我们往往无法预料,也无法挽留。人生在世,生老病死,终须一别。因此,我们无法回避、逃避,只有面对、接受它,努力珍惜彼此的相聚,让我们的每一次“遇见”充满甜蜜和温馨,让告别不要留下太多遗憾。
我有时候会想,倘若没有告别,那该多好!没有离别,我们就不会有相逢的惊喜,不会有望断盈盈秋水的期盼,不会有“酒入愁肠”的相思泪,更不会有让我们千回百转的回忆。人生或许就是为告别而来,告别母体、告别童年、告别青春……在经历千百次的告别后,我们学会了成熟,学会了坚强,学会了云淡风轻。渐渐明白了,告别,是结束也是开始,是苦痛也是希望。正如主持人董卿在节目里所说:“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