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位于浦坝港镇浦坝塘的金屿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养殖基地,合作社理事长朱香兰正和工人们一起忙着在塘中网小白虾、捕捞血蚶。看着一筐筐水产品被搬到在岸边等待的商贩面前,他们的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自从用了这些制剂,几十年的老塘又充满了活力,水质变好了,发病率降低了,青蟹的存活时间长达20多天,经济效益自然也提高了。”朱香兰笑呵呵地说,养殖最重要的就是养水,相对一些洁水设施的高成本以及装置的高要求,微生物制剂就简单多了,只要按照一定比例直接撒到水里或搅拌在饵料里就可以,不管是在成本上还是操作上都让人省心不少。
据介绍,该合作社于2007年成立,养殖塘面积达两千亩左右,现有社员32人,主要开展小白虾、青蟹、血蚶、蛏子等品种混合养殖。今年以来,在微生物制剂的帮助下,养殖塘的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养殖的水产品不仅品质优良而且产量也十分可观,平均每亩产值提高了两千多元。科技养殖带来的甜头,让养殖户纷纷加入其中,目前仅朱香兰带动的周边养殖户就超过了100户。
朱香兰的成功是我县科技养殖大显成效的一个鲜活例子,也是我县渔业丰收的直观体现。2014年度,我县海洋经济总产值为159.7亿元,同比增长22.2%;渔业经济总产值为56.9亿元,同比增长17%;水产品总产量23.09万吨,其中海水养殖21.07万吨。
近年来,我县全面建设设施渔业,优化了养殖的“硬件”配置,在此基础上,今年我县还将目光瞄向科技养殖,在微生物制剂应用、新品种引进等“软件”方面下足功夫,有效推进了渔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了经济、社会、生态三效协同发展。
“微生物制剂可以分解水中的有害物质,调节水产品的肠道,同时也能改善水体环境,具有增产增收、保护生态的双重意义。”县海洋与渔业局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陈丽芝说,2014年开始,我县在继续建设以科技水平先进、装备设施现代、经营机制灵活和生态环境良好为特征的设施渔业的同时,进一步谋划科技在养殖中的推广运用,并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产业优势相结合,加快渔业的生态化建设。
事实上,科技养殖远不止微生物制剂的应用这块内容,我县首创的稻鱼共生模式以及新品种、新技术的开发引进也同样在深化发展。从瓜虾轮作到稻虾轮作,从引进蓝子鱼、石斑鱼,再到引进台湾草虾、沙蚕,随着养殖的科技含量提高,养殖的结构也更为合理了。
“可以通过示范养殖、科技入户、管理培训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推广普及科技养殖,同时优化服务质量。”浙江海洋学院派驻浦坝港镇省派农村工作指导员龚丽贞认为,目前我县在科技养殖方面已取得了很好成效,如何进一步扩大科技在养殖中的“渗透率”则是今后重点关注的方向。
【养殖户心声】金屿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朱香兰:说起2014年的养殖,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养得好、卖得愁。在水产品长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血蚶等价格下跌却让养殖户们有苦难言。新的一年,我们计划重新整合合作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率,进行规模养殖、集约养殖、科技养殖,从而实现从产量、质量到价格的全面“丰收”。希望相关部门能给予更多政策上的扶持,也期待相关专家能给予更多技术上的指导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