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吴 薇
走进海润产业科技谷,三门县森波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展览馆内,不少顾客正在挑选适合自己的冲锋衣。各式各样的冲锋衣琳琅满目,极大地满足了客户多样化需求。
“目前国内冲锋衣市场很火爆,我们也在加快马力生产,同时也开设了展览馆供各地客户进行挑选。”三门县森波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源森说。
冲锋衣销量连年攀升的背后,离不开的是海润街道新型人才体系的支撑。近年来,海润街道聚焦人才引、育、留三个工程,通过建强平台、挖深资源、做优服务,打造全方位“才助共富”支撑体系,为建设现代化新港城北部引擎注入持久动能。
平台引才
打造“一谷一廊”科创引擎
“我们现在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海润产业科技谷,目前已完成了园区内电力、市政、通信施工等基础设施的改造。”海润街道发展服务办工作人员李唯一介绍,园区内已入驻“海之蓝”“森波”“春宸机械”等多家龙头企业。
为加快平台建设脚步,海润街道积极实施“平台建设提升年”活动,通过“亩均提标”和“空间拓展”项目攻坚,盘活低效闲置用地128亩,海润产业科技谷和228国道工业走廊也正在扩容提升中,有效促进了科创主体的集聚,整个园区呈现出新的活力。
在此过程中,“春宸机械”的耐腐蚀往复式真空泵、“海之蓝”水产品的精深加工等重点项目得到精心培育,校企合作系列活动的全面谋划更是为青年型、技能型、高层次人才打造了一座复合型招引平台。
资源育才
做强本土人才“基本盘”
在引才的同时,海润街道注重对接资源,大力发掘和培养本土人才队伍,着眼于做大做强本土人才“基本盘”。
去年6月,海润街道高素质人才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暨乡村人才培训班正式开班,80余名村级学员参加,还分别前往桐乡、温岭等地深入学习人才培育经验。
“桐乡市屠甸镇荣星村的‘板凳法庭’让我印象深刻,村民有什么纠纷矛盾,都是来板凳法庭调解解决的,以法治‘定分止争’,这样的管理模式让我受益匪浅。”王家村妇女委员卢亚桂表示。
此外,海润街道携手省农科院水生动物研究所、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等机构,加速培育高质量本土人才,同时依托县委党校、三门技师学院等教学点位,设立3个才助共富服务中心和服务驿站,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更使得培训活动得以扎实开展。去年,该街道成功举办技术讲堂28场,培育技术人才27名,为本土人才崛起打下坚实基础。
服务留才
构建温馨“软环境”
为确保引进的人才不仅能留在海润街道,还能在这里安居乐业,街道制定健全的服务留才计划,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活动,深入企业开展人才座谈会,全面掌握人才思想动态和生活情况,确保政策红利得以充分利用。
此外,海润街道联合公安、医院、学校等单位,共同举办了多场人才联谊会、主题沙龙等活动,走访各类人才80余名,成功解决高层次人才住房、配偶子女教育等实际问题26个,为人才的留驻提供了全方位支持,切实营造了良好的“软环境”。
“平台提能引才、对接资源育才、做好服务留才,这三大工程不仅仅是引进人才的手段,更是一场关于街道未来发展的新兴战略。”海润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周圣典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