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民生·网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7年02月07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掌上”新年别样精彩
  □ 本报记者 颜 立

  点一点,“红包”到手;扫一扫,“福气”降临;弹一弹,“春晚”戏说……刚刚过去的鸡年春节,“抢红包、集五福、说春晚”不仅成为年轻一族的时尚过法,也让更多中老年人体验了一把“掌上”新年的乐趣。

  ◇手机发起压岁包

  “一分也是爱。”“感觉我又错过了几亿。”春节前后,网友“小鱼儿”时不时就在微信群里抢“红包”。原来,她家里的不少长辈今年不再像往年一样直接给晚辈压岁包,而是选择在微信家族群里发红包,供身处各地的家族成员们抢,看谁的运气好,因此微信群变得十分热闹。

  “大家一起抢的氛围很好,而且比起动辄数百甚至数千的压岁包,小小的‘红包’反而回归了祝福的本意。”家住浦坝港镇的李斌在春节期间也抢了不少“红包”。他说,从年前几天开始,自己所在的群就不停地发“红包”,虽然单个的金额不大,大多为1元至5元,但大家乐在其中。

  礼轻情意重。今年50多岁的市民陈华天平时经营服装生意,春节期间他每天都给家中的十多个晚辈发“压岁包”,合计上千元。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手机“红包”取代压岁包正成为一项新年俗。

  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全国仅除夕当天微信红包收发量达142亿个,同比增长75.7%。其中,峰值出现在除夕最后一秒,即1月28日0时整,每秒红包收发达76万个。

  ◇全家动员齐集福

  “你集齐了吗?”春节前,这句话俨然是许多市民见面的“暗语”。除了手机发“红包”外,支付宝推出的“集五福”活动也备受市民追捧。

  家住珠岙镇的郑美娜就是“集五福”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这次我动员了全家一起参与,大家互相帮忙,很快都把五福集齐了,坐等‘红包’。”郑美娜告诉记者,去年她的朋友集福拿到了200多元,很是诱人,而今年的活动中还有人用糖果、口红等创意拼“福”字分享到朋友圈,趣味十足。更有意义的是,通过微信朋友间交换“福”字,她和不少平时疏于联系的老朋友重新聊上了。

  不仅如此,“集五福”活动还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家住县城西区大道的徐红玉总是带着6岁的女儿一起用手机扫“福”,一方面帮助女儿认字,另一方面尝试引起女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扫了几天,等到家里贴对联的时候,女儿一眼就认出了福字,这效果还真不错呢!”徐红玉高兴地说。

  记者走访发现,大部分市民参加该活动都是抱着“参与第一”的心态,体验快乐、分享快乐是大家最为在乎的,而“红包”大小则退居其次。

  ◇隔空弹幕说春晚

  客厅里,三三两两地排坐在沙发上,一会儿抬头看电视机,一会儿低头刷手机,一会儿又相互交谈……大年三十晚上,不少家庭看春晚时玩出了新花样。

  “电视机屏幕大,看着效果好;手机屏幕小,但好在有弹幕功能,别有乐趣。”刚满20岁的李芳芳边打开手机里的春晚视频边向记者展示,通过弹幕,普通观众的评论能实时出现在视频画面中,不仅能让别人看到自己对春晚的点评,也能看到别人对春晚的建议,很接地气。

  “开场舞真是颜值担当啊!”“小品类一点儿也不搞笑,难道我看的是假春晚?”“上海分会场的内容真不错。”……在众多弹幕内容中,有正儿八经评价的,有花样百出吐槽的,还有创意十足说段子的,惹得不少市民捧腹大笑,这些也为春晚本身增添了不少热度。

  “来来来,我也要弹个幕,就说‘还是想看赵本山大叔’吧!”李芳芳的父亲在一旁也有样学样地打开手机,玩起了这个年轻人的“游戏”。

  此外,不少年轻人还学着制作“戏说春晚”的搞笑视频,家住安居小区的90后林路就是其中之一。“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重新编辑,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林路表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网事
   第04版:专版
   第05版:生活•万象
   第06版:校园·教坛
   第07版:人文·视窗
   第08版:专版
“掌上”新年别样精彩
正月初一,交警勇救落水者
春节莫“贪吃”
少年棋手展风采
城关农副产品市场拍租公告
食盐帮您解决生活难题
为什么要加大耕地保护力度
新三门民生·网事03“掌上”新年别样精彩 2017-02-07 2 2017年02月0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