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的铁强蛎,又壮又鲜”,如果你到集市上买菜,碰到卖牡蛎的小贩向你兜售,总会听到这样一句广告语。横渡镇铁强村的牡蛎不但在我县久负盛名,而且也闻名于椒江、宁波、温州等地。
铁强村共700多户,其中约430户村民做着跟牡蛎相关的生意。全村牡蛎养殖滩涂总面积达1000亩,平均亩产值近2万元,牡蛎成了铁强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生态养殖保品质
铁强村坐落于健跳港上游、横渡镇最东部,四周群山怀抱,是白溪和小横渡溪汇流入港处。该村的铁强滩因咸淡水交汇,盐度适中,海浪平缓,饵料丰富,海洋生物种类较多,且海滩辽阔,是牡蛎的理想生长地。
“牡蛎最适宜在咸淡水交汇处生长,而牡蛎品质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淡水水质的好坏。白溪的水一直很清澈、甘甜,因此,铁强牡蛎的味道也更加鲜美。”据横渡镇农科员卢为蓬介绍,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是铁强牡蛎味道鲜美的重要原因之一。
纯天然养殖,不使用任何农药,不添加养殖饲料……除了有利的水环境,铁强牡蛎的优良品质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生态化的养殖技术。
“很多人以为铁强牡蛎品质好,是跟养殖饲料有关。其实,铁强的牡蛎都是自然生长的,目前村民采用的是条石养殖方式。”卢为蓬告诉记者,每年5月份,养殖户会将买来的条石插在滩涂上,平均每亩滩涂可插3000多根条石。牡蛎会自然地在条石上面生发起来,无需添加任何饲料,到来年冬至,牡蛎就可以上市了。
此外,为确保铁强滩周边无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染源,该镇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生态化建设举措,也有力地保障了铁强牡蛎的优良品质。
◇牡蛎产业创增收
行走在铁强村,道路两旁随处可见用于牡蛎养殖的条石以及成堆的牡蛎壳。6月10日上午,在铁强村村口的一个牡蛎售卖点,记者看到不少村民正聚集在一起撬牡蛎。
“撬牡蛎是一项技术活,牡蛎的外壳很坚硬,撬牡蛎时一定要找准位置,使对力气。一旦力气使偏了,就很容易伤到手。”村民黄雪芳是撬牡蛎的能手,她告诉记者,熟能生巧,撬牡蛎也不是什么难事。
“今天上午撬了20斤多一点,到年底旺季,有时一天要撬50斤。手工费一般每斤4元左右,一天赚个百来块钱不成问题。”黄雪芳笑着说,因为铁强牡蛎销量好,村里很多妇女都靠撬牡蛎赚钱。
在铁强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吃吃下盘山,用用蛎江滩”。意为铁强的牡蛎产业,成为村民的重要经济来源,很多村民因此脱贫致富。黄正华就是其中一位。
今年60岁的黄正华,贩卖牡蛎已有35年。“年底旺季的时候,牡蛎价格最高可以卖到30元每斤,我每年的收入差不多有15万元,村里比我收入高的还有很多。”俗话说“靠海吃海”,黄正华认为铁强牡蛎是大自然的馈赠,帮助村民实现了增收。
◇品牌战略促发展
想要更好地推广一个产品,打造品牌不失为一个好策略。
由于铁强牡蛎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少地方的商贩也打着“铁强牡蛎”的名号。然而,市面上的牡蛎质量参差不齐,这对铁强牡蛎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据横渡镇党政办主任毛华进介绍,为更好地规范市场,进一步打响铁强牡蛎品牌,目前,三门县双利牡蛎专业合作社根据铁强村的原地名“铁场”,成功注册了“铁场”牌牡蛎商标。“除了注册商标,去年,我们依托横渡镇乡村旅游节,举办了牡蛎展销、撬牡蛎比赛等活动,在增加牡蛎销售渠道的同时,很好地打响了铁场牡蛎的品牌。”毛华进说。
品牌建设的同时,如何提升牡蛎产量、品质也成了铁强牡蛎长效发展的关键。据了解,目前,铁强村牡蛎主要以分散经营为主。为更好地提升牡蛎品质,铁强村成立了3个牡蛎合作社,将养殖户组织到合作社,进行统一的技术培训,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台州名牌产品、台州市农业产业“三化”示范村……在收获荣誉的同时,铁强村正不断朝着“特色、优质、精品、生态、高效”之路前进,推动牡蛎特色产业长效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