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难行,路难通,人难住,珠岙马路市场,一直是当地百姓的一个心病:每逢集市日,商贩占道经营,交通拥堵,事故频发……
如何彻底整治马路市场,还道于民?连日来,珠岙镇党委政府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通过堵疏结合、建管并举,终于解决了这个长达30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如今,道路不堵了,百姓心里也舒畅了……
■政府的决心
珠岙马路市场位于224省道、甬临线。长期以来,附近村民都有赶集的习俗,每逢农历一、六集市日,短短600米左右的道路就集中着几百个摊位,来自本地、周边乡镇甚至天台、临海等地的过万村民都来赶集。
珠岙村村委会主任叶建设介绍说:“拥堵一小时是常事,而且刮擦事故特多。”而附近村民则说:“碰到集市日就得绕道上班,真的很不方便,希望政府能彻底整治。”
百姓的呼声,就是党委政府的责任所在。去年年底,珠岙镇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综合整治行动。“我们要以铁的决心、铁的手腕,真正将马路市场整治好,实现还道于民,还要建立新市场,使其彻底根治、永不反弹。”该镇党委书记王国锋如此表示。
如何整治马路市场?珠岙的思路很清晰:设立临时市场安置商贩,集中开展“清障碍、清垃圾、清占道”行动,同时建设农贸市场。
临时市场的建设是第一步。临时市场投资78万元,可提供80个摊位,对此,珠岙镇组织工商、路政、村民代表等召开7次协调会。而在随后的集市日,200余镇村干部全体出动,在凌晨4点全部到马路劝导商贩不能设摊。“连续5个集市日下来,大部分商贩们不再乱设摊了,赶集的群众也逐步适应。”该镇党委副书记张洪说,整治后,道路清宽近5米,交通事故实现零发生率。
■干部的用心
说起马路市场整治,珠岙镇执法中队中队长郑小北不自觉地红了眼眶。“真是苦啊!”郑小北直言。
年前气温低,尤其是凌晨,几乎都是零下。郑小北一个多月没睡过一个整觉,每天凌晨3点半起来,和队员们一起去马路。郑小北说:“一旦商贩设了摊,再叫其离开就比较难,只能比商贩更早。起初,商贩们不理解,有些甚至谩骂,也只能苦口婆心地劝导。”
“劝导商贩到指定地点经营,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该镇人大副主席何财元透露,“钉子户”陈建荣就让他们伤透了脑筋。
陈建荣在马路边摆了20多年的海鲜摊。“怕换了地方会影响生意,所以不想搬。”陈建荣坦言。从去年农历11月21日到12月6日,珠岙村党支部副书记叶继差每天到陈建荣家做思想工作,甚至发动其亲戚朋友一起劝说。半个月后,陈建荣搬到临时市场。而叶继差说也在集中整治期间,整整瘦了4.5公斤。
“政府这次是下了决心彻底整治的,作为当地人,必须要支持。”在陈建荣的带动下,其余20多个海鲜摊也全部搬到指定地点。“现在我们的生意比以前还要好,以后建了新市场,我会第一个搬进去。”一位村民说。
■群众的热心
为就近增加临时摊位,镇里决定在珠岙段背街的巷子里设立临时摊位。
“涉及到120户村民,困难很大,我们已抱着吃闭门羹的心理准备,可谁知村民们非常配合。”何财元说,所谓的巷子其实就是村民的房前屋后,宽约10米。
退休干部叶帮云有两间房子,房前停车,房后堆杂物。他收到镇上的倡议书后,立即将房前屋后打扫干净。“集市日,就叫儿子把车停到别处,不能妨碍商贩们做生意。”叶帮云说,马路市场整治是惠民工程,应当要支持。
“两天内,120户村民签订协议,共可设立摊位200个,彻底解决了商贩的安置问题。”何财元说。
记者看到宽10米左右的道路划了白线,商贩们都在白线内设摊,秩序井然。
但彻底整治马路市场,建设珠岙农贸市场势在必行。“需拆除200余间木结构旧房,建成后市场占地面积1800多平方米。”张洪介绍说,在拆迁过程中,村民们大多主动请拆,预计7月份,农贸市场可进入招投标程序。
如今,90%以上的摊贩按规定设摊,珠岙马路不再拥堵。不少在外的村民返乡后都大赞:珠岙马路市场终于退出历史舞台了!
正如王国锋所说,是党委政府的决心、群众的热心、干部的用心,这“三心合一”才顺利完成了整治,赢得了民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