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周文艺
“渔老板”是一家集生产、加工、研发、物流、仓储、销售、配送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企业。不同于其他农业企业,“渔老板”主打以视觉包装、情感共鸣为突破口,将传统的海产品加工企业转型为一家具有自身品牌记忆、视觉标签的快消品公司。
游子的回归与重新开始
这一切的开始,都要从2008年,北京初雪的那天讲起。“渔老板”品牌创始人周未翔握着发烫的手机站在出租屋窗前,作为广告设计师的他,指尖还残留着数位板的压感。母亲告诉他,父亲的渔产品加工厂账面上已经一片“血红”。三天后,周未翔已站在三门的海风中数着滩涂上的渔船。
在采访中,周未翔将此段经历云淡风轻地总结为“父子再次创业”。
在创业前期,周未翔只有一辆四米六长的货车,副驾驶座上永远堆着三样东西:半箱红烧牛肉面、贴着各地水产市场联系人的笔记本、一箱拆封的红牛。他的车辙印记贯穿在舟山、宁波、上海等各地。“那个时候车上最多的就是方便面,到了一个站点,就泡一碗方便面,吃完赶下一站。”中秋的夜晚,他蹲在宁波路边的加油站里,扒拉泡面。他决定,“以后再也不吃这种味道了,酸得眼睛有点发涩。”就是这辆货车见证了“渔老板”的创立,也见证了周未翔的成长。
新鲜血液的加入:行业的美商转型
2014年,周未翔成立浙江省三门海之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始他的“渔老板”品牌之路。相较传统农业企业,周未翔的经营理念更为宽泛、前沿,更具野心。“我未来一定要将农产品转型为快消品。”周未翔在镜头前毫无保留地表达出自己的理念。快消品模式所要求的标准化包装、高频消费场景和情感化营销,与其说是经营策略的调整,不如说是对整个农业产业链的价值重构。这种转型需要突破双重壁垒:既要消解“土特产=低附加值”的认知定式,又要建立从供应链到营销端的全链路品牌体系。
这是一个极具冒险精神、创新精神的经营理念。值得注意的是,周未翔正在实践的不仅是产品形态的转变,更是通过设计思维重构农产品与都市消费者的对话方式。
当一包大米被赋予生活美学的仪式感,当水果礼盒成为社交货币,这种“农业快消化”的实验或许也印证了周未翔经营理念的预言性。
在推动传统农业手工业摆脱原始粗放形态的产业升级浪潮中,周未翔和他的“渔老板”确实为行业树立了视觉转型的标杆。“我们会参加各种展览,展销会,经常会看到很多展位跟我们的品牌包装差不多,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确实是做到了一个推动作用。”
无论是2020年的唐韵风格包装,将起源于东海里的“鲲”拟作时间脉轮的注脚,成为“渔老板”的品牌见证,还是现阶段主打的赛博朋克的风格包装,将渔产品更加具有拟人化的特质,都为“渔老板”重新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渔老板与世界的相遇
周未翔并没有掩盖早年创业的辛苦,路途的奔波,销售渠道扩展的困难,他在镜头前毫不避讳地挠头,“不知道前十几年是怎么熬过来的。”也许就是点灯熬油的专业、细致,才达成了“渔老板”超越、真实、奋斗、创新的品牌精神。
在渔产品加工行业中,“渔老板”正在构建一套完整的原材料加工出售的产业链,周未翔称,公司目前第一大任务就是要出海,首先了解美金汇率是多少?船期是多久?吨位是多少?当全世界的原材料都在“渔老板”的手上时,无论是价格竞争,还是开发产品,或者是开发渠道,公司都能够掌握非常大的话语权。就如“渔老板”在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的采购中心,正将一吨吨货物远渡重洋地送到世界的另一边。“也许这已经超出了一个农业企业的品牌定位,世界通过产业链认识了‘渔老板’,而‘渔老板’让世界重新发现了三门这个小渔港。这么想想也是很神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