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上午,县委书记杨胜杰在县传媒中心成立2个月后,首次到中心调研,期间,提出了要把更多镜头和版面留给群众的要求。这对进一步转变新闻工作作风,乃至各条战线更好践行群众路线均有重大意义。
新闻单位一直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传播政策、反映民生、凝聚人心、引导舆论的重要媒介,政治性和民生性兼具,经济性和文艺性并存。特别是近年来,新闻单位持续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一大批带着泥土气息的新闻跃然报上,登上荧屏,但仍有不少会议新闻、领导活动新闻报道延续“八股”式。究其原因,主要为一怕错、二是懒。
无论是报纸、电视还是新媒体,其新闻发布的容量均有限制,但眼下领导活动多、会议多、重点工作多,根据以往宣传惯例,不敢漏报、少报,因此,不知不觉挤占了民生新闻的份额。其次,部分记者习惯了传统稿件的写法,放松了学习,在新闻内容和形式上缺乏创新,导致新闻模式化、材料化,新闻不吸引眼球,可看性、可读性下降。
把更多镜头和版面留给群众,既及时对报道方向做出扭转,又对新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转变“领导出席必是新闻”的思想,把更多的视线转向基层、转向群众,更加关注基层一线的火热工作,多报道百姓好的生产生活方式,多挖掘基层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多聚焦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把更多镜头和版面留给群众,与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不谋而合,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实践。包括新闻单位在内的各条战线,要处理好领导要求和百姓期待的关系,要勇于创新、敢于担责,不只看“上头”、不囿于传统、不碍于教条,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在探索中闯出新路。

